閩西老區官員湘江祭英烈
“按照家鄉風俗,我們帶來了家鄉的米酒、土特產、茶葉等,分別供奉于興安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紀念碑前和灌陽革命烈士紀念碑及水車紅軍烈士墓前。”盧祝加表示,撒一把家鄉的泥土,祈禱烈士安息,保佑祖國繁榮昌盛,保佑家鄉風調雨順,加快發展,民生改善。
“紅34師,是閩西子弟兵組成的威武之師。”一同到桂林采訪的閩西日報記者鐘德彪,已是第三次到此采訪,提起英勇的紅34師備感自豪。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鐘德彪援引屈原的詩歌說道,長期以來,對閩西革命史加以關注和研究發現,英雄的紅34師指戰員,他們有的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但更多的卻沒有留下姓名,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閩西人心中永遠的痛。
鐘德彪說,這種痛是一種思念,一種緬懷。只有置身于閩西這片英雄而驕傲的土地,才能更加深切地體味。
閩西是原中央蘇區核心區,是紅軍的故鄉。在這塊土地上,走出了鄧子恢、張鼎丞、陳丕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走出了楊成武、劉亞樓等一大批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閩西籍有68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閩西兒女用他們的熱血寫下了“二十年紅旗不倒”的詩行。
“通過到此祭奠英烈,才知道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脖子上所帶的紅領巾就是這些革命烈士用鮮血染成的。”桂林回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李成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清明前夕,12歲的李成由學校組織,來到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掃墓。該校校長白杜介紹說,小學生對掃墓活動不是很知曉,這次我們安排三到六年級的學生800多人到此掃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回去后,還會引導學生通過網絡進一步了解中國革命歷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