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閩西雕塑前追思閩西子弟兵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 張金川 攝
中新網桂林4月2日電 (張金川)4月2日,福建省龍巖市委副書記黃進發一行帶著閩西302萬父老鄉親的思念和崇敬,來到湘江戰役主戰場之一的廣西桂林興安縣,尋訪烈士的蹤跡,祭奠烈士的英靈。
在廣西桂林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公園里,閩西雕塑的“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紀念碑”嵌入了“古田會議永放光芒”的字樣,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模型和中央蘇區略圖。
紀念碑上,在中國工農紅軍的光輝旗幟下,英雄的閩西子弟兵在古田會議精神指引下,身背斗笠,挺立胸膛,頭上包裹著厚厚的紗布,紗布上滲透著殷紅的鮮血。
瞻仰紀念碑,記憶一下拉回到81年前那一段不忍回首的悲壯場面。那是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國工農紅軍8.6萬人,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于都出發,踏上了戰略轉移的漫漫征途。
當時,中央決定,紅一、三軍團為開路先鋒,紅五軍團殿后。其中,由6000閩西子弟兵組成的紅五軍團第34師,擔任中央紅軍的總后衛。1934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前后7天時間的湘江戰役中,英雄的紅34師除極少數突圍成功,全部壯烈犧牲。從此,紅34師的建制不復存在?!敖^命斷后”,鑄就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曲蕩氣回腸的悲壯戰歌。
2010年,龍巖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市政協牽頭,在當年湘江戰役主戰場之一的廣西興安縣建立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紀念碑。通過各方努力,2011年清明節期間,紀念碑建成,隆重的祭奠活動隨之舉行。
從此,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的英靈在異地他鄉有了一個安息之所。每年清明節或烈士紀念日,當地黨員干部、群眾、學生均自發前往祭奠,成為當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龍巖、三明兩市有關部門也組織人員前往祭掃。
湘江戰役紀念公園講解員蔣艷玲告訴中新網記者,在新建的陳列館中增辟一室,充分反映福建(閩西)籍紅軍事跡,特別是反映由閩西子弟兵組成的紅34師為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大部分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跡。
一同前往的龍巖市民政局優撫科科長盧祝加說,閩西子弟兵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了5000多人,但由民政部門掌握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僅有1114人,其中龍巖606人,三明508人,絕大部分壯烈犧牲,成為無名烈士。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