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手們在全力“攻炮城”。
記者_林文婧 鄭翔 通訊員_許金盤 文圖
晉江經濟報訊快過年了,咱厝有啥好節目?7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節目組來到晉江風景如畫的濱海漁村——金井塘東村,尋訪古村落的過年習俗,探淳樸古風。據悉,該節目將于春節期間在CCTV4播出。
“走了那么多地方采訪古村落和民俗,發現福建保存的古建筑是最完整也是最多的。”前來采訪的央視記者楊陽表示,塘東是僑鄉,也離金門很近,這兒的建筑很有閩南特點,這里的大海也很漂亮,很有特色。
莊嚴謁祖
喚起濃濃鄉愁
7日上午10時,蔡氏宗親們身掛喜慶的披紅,伴著熱鬧的鑼鼓聲,步行來到蔡氏家廟,等待著祭祀祖先。
走進蔡氏家廟,只見家廟正中高懸著“端明殿大學士”“國師”“都督”等匾額,大殿兩側書有“忠、孝、廉、節”的祖訓,讓人肅然起敬。主祭和陪祭上位、上香、跪拜、獻酒、獻饌盒、宣讀祀文、祭誕碗……在司儀的見證下,經過一系列莊嚴的祭祀流程,整個謁祖活動才算結束。
“凡是身披‘主祭’‘陪祭’的蔡氏宗親,一定要是60歲以上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其他參與祭祀的成員只要為男性即可,有時參與祭祀的老人都年近九旬。”據塘東村委會主任蔡榮星介紹,一年有兩次到家廟謁祖的機會,正月十五和冬至日這兩天是最為盛大和隆重的,稱為“春冬二祭”;春節祭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借此尋根謁祖,也為激勵后人,遠在海外的蔡氏族人也會專程回來參與,一般每次都有近百人。
“故土難離,最終還得落葉歸根,看著家。”參加過多次謁祖活動,已年近九旬的蔡連發老人1978年舉家到臺灣定居,此前頻繁往返于臺灣和家鄉塘東之間,只要有回來參加祭祖,也都是全家總動員,十分熱鬧。5年前,蔡老決定從臺灣回塘東養老。
“再過幾天,住在臺灣的孩子們也要回來團聚了。”坐在二層回廊上,拿著厚厚一本相冊,蔡連發很是期待。
攻炮城
連起深深鄉情
“攻炮城”鬧開春。作為閩南地區春節期間不可少的游戲項目,“攻炮城”讓春節更有年味兒。
7日下午三時許,在塘東村懷鄉亭旁一處小廣場上,“攻炮城”即將開始。只見操場上用三根竹竿綁成一個三角支架,支架上橫放著一根竹竿,竹竿兩頭各綁一個用紙和細竹打造的四方形“城堡”,城堡內提前精心放置著威力十足的炮仗,故曰“炮城”。約兩層樓高的炮城懸掛好后,便等待著攻城“炮手”的進攻。
游戲開始時,排著隊的攻城“炮手”們在兩米開外的地方,將各自事先準備好的鞭炮點燃,然后開始攻城,誰能幸運地將自己拋擲的鞭炮準確投進城門里,觸發城垣上的炮蕊,引發炮城大爆炸,就為冠軍。
裁判一聲令下,“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便不絕于耳,炮手們個個躍躍欲試,一波接一波的人屢敗屢戰;而旁觀的孩子和村民們則在安全距離處興奮地吶喊助威,有的則在一旁當起了指導員,熱鬧極了。
“很久沒聽到這么多鞭炮一起發出的聲音了。”10年前,從廈門嫁到塘東的林燕妹開心地表示。此刻她和圍觀的鄉親們一樣,拿出手機錄下這熱鬧壯觀的場面。
最終,村民蔡實瑜將燃放的鞭炮準確扔到城墻里,引燃城墻上成串的鞭炮。霎時,“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炮城成功拿下。攻下城池的炮手們歡呼雀躍,觀眾們也用掌聲作為祝賀。“希望博得的這個‘狀元’好彩頭能為家里和全村人帶來好運。”蔡實瑜開心地表示。
“這個游戲臺灣也有,也都是在春節期間或臨近春節的時候舉辦。”看著熱鬧異常的“攻炮城”,塘東村民蔡天偉老人表示。
12年前,女兒蔡芬琪遠嫁臺灣臺北。有一年,在臺灣過春節的女兒觀看了臺灣版“攻炮城”后,回到家鄉便跟父親聊起,父女倆交流了兩岸觀看的感受,“游戲流程都差不多,周圍人也都說閩南語,只是我們口音重些,臺灣那邊口音輕點。”
“每次女兒回來過春節,都會帶來臺灣的水果和土特產。回去的時候,我們又把自家曬干的紫菜、海帶、海蠣讓她帶去,可以做菜也可以燉湯。”蔡天偉說,近幾年來,隨著兩岸交通工具的便利,女兒一家回來的次數也更多了。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4-11-26中國各省的端午節習俗
- 2014-11-03閏九月要吃閏月飯? 專家:這些習俗福州不普遍
- 2014-10-29舊習俗請給現代文明讓路
- 2014-05-28福建端午習俗各不同
- 2014-05-05福州舉辦立夏風味小食節 恢復傳統“做夏”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