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在省內,但是不同地區過端午的習俗也大不相同。如果這個端午小長假,你打算在省內走走,除了游山玩水、走親訪友,也不妨感受一下當地的端午風俗吧。
莆田
念著口訣過端午
在莆田民間,端午節按照“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初六嘴空空”的程序進行。在節前,農家巧婦要用五色線為孩子織結長網袋裝熟蛋,織結小線袋裝樟腦丸,縫黃布虎,繡八卦圖,裁新衣裳。節日里先磨米蒸糕,備料包粽,以備祭祖。到初三,又以沿海地區特產麥螺為節日佳品,還流傳美話,曰:“五月初三吸食麥螺,會增長脖子,醫治短脖病。”初四清早,各戶在門、窗框上插艾草,以示避邪,還在大廳中張貼“鐘馗”像,除鬼孽、保平安。初五早,人們紛紛到野外,挖集“午時草”(即各種藥草),午后,裝入大鍋燒“午時水”,以備全家人洗澡、清潔肌膚,消除疾病。燒“午時水”時會放入雞蛋,以藥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藥理性能后,人吃了能殺菌、消病、健身。“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要吃頓美味大餐,隨后洗澡。
泉州
“水上捉鴨”樂趣多
泉州端午節有個特別的習俗:“水上捉鴨子”,這個習俗在閩南一帶還一直保留。“水上捉鴨子”的過程十分有趣,先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放一去皮的杉木,越長越佳,杉木上涂以油料,使之潤滑;杉木尾端掛一長形小竹籠,內放一只活鴨;籠蓋豎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開。 活動者保持身體平衡,從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開籠蓋,活動者與活鴨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兒的協助下,抓住活鴨,活鴨即作為活動獎品。在捉鴨子過程中,岸上觀眾千百人吶喊助威,歡聲雷動。
龍巖
拴“五色線”祈平安
在龍巖過端午,大人要給小孩做“四腳狗”。其實這四腳狗和其他地方掛香囊的風俗是一致的,只是所掛的東西不一樣。母親要給兒女做四腳狗,掛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發財。所謂“四腳狗”其實就是布老虎。
龍巖地區還有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的習俗。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三明
客家送禮有講究
三明建寧客家端午習俗就有許多新穎的地方。送節的時間一般從五月初二開始,多為晚輩向長輩送,如剛訂婚的女婿給岳父母家送節,外甥給娘舅家送節。
送節的禮品除粽子外,還有豬肉、雄黃酒、玩具、扇子、面條等。送這些禮品也有講究,比如送扇子,意為送涼風、送清爽、送健康;送面條,取的是面條的白色,有潔凈之意,送面條就是送潔凈、送順心。
武夷山
不賽龍舟賽竹筏
在武夷山,端午龍舟賽不以龍舟為賽具,獨以泛游九曲溪上載客竹筏爭流競技,比起龍舟,竹筏顯得古樸簡陋,可它是武夷山千百年來水上文化的標志性物件,不是一般的龍舟可替代的。
在武夷山,端午節同樣是飲食節,“結粽吊屈原”之粽在鄉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做,或以純糯米,或以糯米裹豆沙、火腿、肉、八寶等餡料包在竹葉里蒸熟或煮熟。粽形為三角錐形,大者如拳,吃時,米香、餡香、葉香交纏于唇齒之間久久不散。
寧德
女婿送魚孝敬岳父
在寧德地區端午節前女婿照例要給岳父母送黃魚,俗稱“送魚”。娘家要給外甥、外甥女送節餅、夏天衣物,俗稱“送節”。端午節這天,左鄰右舍的小孩簇擁到新娶親人家家里,由新媳婦將五色彩線系到手腕上,俗稱“記節”。
午時,大人喝過雄黃酒,并拿它噴灑住宅的各個角落,點孩童之額;用菅蒲及艾葉做成寶劍狀懸于門上,均取避瘟疫去邪魔之意。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2812社區70厝邊端午前夕斗粽藝 為困難厝邊送粽子
- 2014-05-28漳州藍田鎮小港村:新龍舟下水 迎接端午節
- 2014-05-28端午時漳州各地上演龍舟賽 初一就有好戲看
- 2014-05-26大手牽小手 洛江永安村留守兒童提前歡樂過端午
- 2014-05-22華安一中積極開展端午節主題班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