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州市閩侯縣持續深化文化扶貧工作,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一系列特色文化惠民活動,為培育文明鄉風奠定了堅實文化基礎。
閩劇下鄉演出
固根基 完善文化配套
“這批圖書是去年上級部門給我們送來的,對于我們這些想學習知識的農民,可真是一場‘及時雨啊’!”竹岐鄉半嶺村村民林大伯一邊翻閱圖書,一邊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
為切實滿足農村百姓的閱讀文化需求,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去年福州市閩侯縣行政服務中心組織黨員干部前往竹岐鄉半嶺村開展“送書下鄉”活動,共為半嶺村的“農家書屋”送上農業種植、農技知識、生活百科等方面的書籍共129冊,價值3000元。如今,農家書屋已成了半嶺村民查信息、學本領、長知識的“寶屋”,村民們在自己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免費、新鮮的“圖書大餐”。
近年來,福州市閩侯縣在優化城區公共文化設施的同時,也逐步提升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基礎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全縣人均文化事業經費支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閩侯縣秉持“一鄉一特”的建設思路,目前已完成14家鄉鎮綜合文化站達標升級建設,建成“農家書屋”322家、圖書流通點26個、村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點292個,實現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點和農家書屋全縣覆蓋。
此外,為更有效地發揮文化站、農村書屋的作用,閩侯縣還扶持和成立站辦文藝隊伍70支、村居成立文藝小分隊800多支。推行館辦團隊文藝小分隊文化志愿者建設組織模式,實現組建“十團百對千人”人才隊伍目標。即:十支文化館館辦團隊,合并鄉鎮(街道)百余隊志愿者小分隊和千名文化志愿者隊伍目標。
如今,各類規模不一、類型齊全的文化場所已遍布閩侯城鄉,不僅方便了群眾開展文娛活動,而且真正做到將文化成果融入基層,讓更多人感受到閩侯文化惠民的真正益處。
2018年閩侯縣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表演——變臉
送文化 共享惠民成果
在文化設施最薄弱的農村,能像城里人一樣看戲、看電影、聽講座,是許多農民朋友樸素的愿望,這方面,閩侯縣積極探索,多措并舉,滿足了廣大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給他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實惠。
2018年初,盡管寒氣襲人,但閩侯縣大湖鄉大湖村禮堂內外格外熱鬧,2018年閩侯縣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在這里啟動,上午九時許,文藝活動還沒開始,現場已經擠滿了不少村民,為了能在家門口免費觀賞到省文化館的“高大上”演出,村民們都早早就來到了這里。
在歌伴舞《福到了》的喜慶氛圍中,“三下鄉”文化惠民演出拉開了序幕,隨后陸續上演了變臉、雜耍、獨唱、手風琴獨奏、閩劇《喜娘之歌》等極具閩侯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藝節目,濃郁的“蝦油味”讓村民們倍感親切。
福州市閩侯縣每年都積極開展“三下鄉”活動,開展閩劇、評話下鄉和定期會書等活動200場,組織實施農村電影“2131”放映工程和公益電影進校園活動等放映電影4417場;堅持共建共享原則,在各鄉鎮(街道)推行“訂單式”文化服務,打造特色站點建設、場所換服務、公益點單點將臺等,受到省市文化部門肯定;精心打造鄉鎮(街道)“周末農家戲臺”、“鄉鎮群眾文化藝術節”、“鄉村公益講壇”、“百村千場”文化惠民演出等常態化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舉辦“閩劇大家唱”、“閩劇票友”,開展舞蹈、古琴等各類公益性藝術培訓,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極大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諸多文化惠民“大餐”,已逐漸成為鄉村群眾日常生活中常??吹靡姟⒊缘弥摹凹页1泔垺薄?/span>
2018年閩侯縣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表演——歌舞表演
融特色 打造本土品牌
去年,小箬鄉福田村四知文化廣場舉辦了首屆“孝老愛親節”,為村里的12位老人集體祝壽?;顒又欣先藗冊捈页!⒖墓献?,藝術家們現場揮毫潑墨,為老壽星祝壽。村民們為過壽的老人準備了長壽面、壽包和生日蛋糕,為壽星們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此次福田村的“孝老愛親節”與該村的“四知文化”相結合,意在體現一個“廉”字,集體過壽不僅清新節儉,還能促進鄰里間的溝通交流,增進村民間的感情,讓更多的年輕人懂得愛老、孝老和敬老,形成孝老愛親的良好氛圍。同時,“四知文化廣場”還開展了新春筆會、群眾文化藝術節等系列活動,弘揚家庭美德,營造濃厚的“好家風好家教”氛圍。
可以說,在深化文化扶貧工作過程中,福州市閩侯縣積極補足文化設施短板,以西北、東南、中部及山區為四大文化陣地,打造片區文化聯盟工程,形成區域性特色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結合文化、民俗、非遺等方面特色以及當下流行的閱讀空間布局等,打造具有“特色動作”的鄉鎮站點;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利用現有農村禮堂、老人會等設施,設置村居文化服務中心,滿足群眾就近文化休閑的需求。同時,融合本地特色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等,打造出一批惠民利民的文化品牌。如尚干小吃文化、上街喜娘文化、荊溪漆文化、大湖抗日文化、小箬四知文化等。此外,閩侯縣積極傳承和弘揚喜娘文化,2017年獲評“中國喜娘文化之鄉”。
閩侯縣行政服務中心向半嶺村農家書屋贈書(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福州文明網)
結對子 助力鄉村振興
為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更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同時也為了發揮文明單位社會責任,進一步拓展文明單位結對共建內容,推動文化幫扶服務工作深入開展,福州市閩侯縣文明委根據實際,制訂了由全縣各級文明單位和部分參與創建的行政村(社區)以“結對子、種文化”的形式進行共建的工作模式。自活動開展以來,閩侯縣委文明辦牽頭對各文明單位與村(社區)結對共建情況進行了摸底、申報,第一批共確認64家文明單位與相應的村(社區)建立“一對一”結對共建關系,主要任務是幫扶結對共建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建設,并通過聯合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促進文明共建和文化共享。其中,有30個村(社區)作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示范村(社區)。
去年,福州市閩侯縣科協、閩侯縣農業局因地制宜開展培訓工作,他們了解到共建單位荊溪鎮桃田村村民多以種植蔬菜為主的特點,專門聘請市菜科所農藝師為桃田村農民進行“福州地區絲瓜瓠瓜春季栽培技術”講座,并到田間地頭及時解決農民生產上遇到的問題,受到好評。據統計,當年共開展蔬菜栽培技術、蔬菜病蟲害防治等培訓3場,培訓農民80人次,并指導全縣16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根據季節及時舉辦26期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參訓人員約2321人次。此外,2018年1月,閩侯縣農業局、閩侯縣橄欖協會也組織農技專家赴小箬、白沙等地開展橄欖防霜凍培訓,教農戶們如何為橄欖樹“保溫”,這些舉措都有力地促進農民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收入。
在深化文化扶貧工作,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活動中,福州市閩侯縣各級文明單位充分發揮優勢,積極幫助農村改善文化設施,加強文化隊伍和陣地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讓農民群眾享受更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惠民建設成果。下一階段,閩侯縣將進一步推動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為提升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做出新的貢獻。(稿件來源:福州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