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城市照
文明風6月28日訊(通訊員 靳雯)十八歲,一個人正值成年;十八年,一座城市完成“嬗變”。
1999年,晉江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結出繁花碩果;在2015年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愿服務大會上,晉江又成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縣級提名城市”,為民創城的“追夢之旅”邁開了嶄新的步伐;如今,晉江正接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關鍵的一次測評,這也意味著這座城市將迎來新的一次華麗“轉身”。
在這十八年間,通過文明城市創建,晉江不斷做強城市“面子”、做優城市“里子”,讓這座有著1300歷史的城市煥發新的風采,更有溫度,更具溫情:
人們生活穩定富足。城市經濟基本競爭力常年位居全國前列,2016年工業總產值人民幣4321億元,GDP人民幣1744.24億元,財政總收入人民幣201.02億元。
創建成果更惠百姓。每年群眾關切、反應熱烈的項目都被納入“為民辦實事”和“民生微實事”予以完成,城市公共自行車投放量增加到6000輛,全市擁有14個免費開放公園,常年常態性開展“大美晉江”文化惠民舞臺工程,舉辦“悅讀節”和“國學講堂”文化活動,“15分鐘文化生活圈”初現雛形;注重環保生態,被授予了“國家生態市”的稱號。
市民行為更重規則。核心價值觀氛圍日益濃厚,道德觀念更加厚植,在全省率先以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方式頒行《晉江市民文明公約》和《晉江市民行為規范》,培育了“美麗晉江人”暨道德模范品牌;移風易俗、文明鄉風觀念深入人心,僅慈善總會成立至今就接受紅白喜事簡辦公益捐贈12.5億元,累計占善款總額47%;全市注冊登記志愿者已達13萬多人,特別是民間志愿服務十分活躍,愛心公益在大街小巷、城里鄉間接續傳遞。
關愛未成年人成長。廣泛開展“小手拉大手”“十個一”教育實踐活動,編印《晉江市小學孝道文化讀本》,建設114所城鄉學校少年宮,教育廣大中小學生爭當文明言行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傳播者。
“互聯網+文明”不斷拓展。緊跟時代步伐,借助大數據、互聯網等手段,創新城市建管方式。在全省率先研發推出“晉江城管家”手機APP軟件,實現了“數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躍升;加入“中國文明網盟?晉江站”,構建文明微信矩陣,“文明晉江”入選泉州“十佳政務微信公眾號”。
今年年初,《人民日報》頭版發表頭條文章《晉江之路—“晉江經驗”15年發展傳承綜述》。文章指出:“晉江經驗”的最大特色是實體經濟,核心內涵是全面發展,政治優勢是黨的建設。”
“晉江之路”就是全面發展之路。這片創造了“晉江經驗”的土地,不僅經歷了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滄海桑田,人的素質和精神世界也如同鳳凰涅槃。

福地仙境
移風易俗 潤物無聲
磁灶鎮前尾村的王銀提老人迎來了他的“杖朝之年”,經商有成的兒女們正打算熱熱鬧鬧地為他舉辦八十壽慶,誰知老人家卻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堅持下,這個殷實之家只花1200元擺了3桌素菜招待親戚好友,原計劃用于壽慶活動的9萬元預算全部捐給村里,用于村莊建設和老人福利。獲悉記者將要采訪他時,這位老人爽朗地笑著說:“這沒什么,我只是和其他村民一樣遵守村規民約而已。”
這樣的故事,在晉江大地上不勝枚舉。對此,長期從事慈善工作的晉江市慈善總會副會長龔子猛別有感觸。他說:“過去,每逢兒女親事,人們問得最多的往往是‘辦了多少桌’,而現在則常常是‘捐了多少錢’。” 2002年,晉江市成立全國首家縣級慈善總會,第二年就向工商企業界人士發出“簡化禮俗,多行善事”的倡議,得到了社會各界許多人的響應。慈善總會成立15年來,累計募集善款超過28億元,其中從婚喪喜慶活動中節省下來并捐給公益事業的錢款就超過一半,這還不包括直接捐給村、社區的善款。
晉江人徙自中原,血液中承襲了太多的傳統基因;自唐開元6年(公元718年)置縣以來,這里已有1300年的歷史。深厚的積淀不僅造就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也使這里的民俗頗有古風,婚喪喜慶等紅白諸事儀軌十分繁復,以至過去外地人常常用“生在江南水鄉,死在泉州晉江”來嘲諷當地人往生的哀榮。
早在清末民初,出洋的鄉僑和當地有識之士痛感于此,就曾自發成立“安海去毒社”和“衙金深新運風俗改良會”等民間組織,屢次掀起移風易俗運動,但因缺乏政府的有效推動和堅實的社會基礎,陋風流弊終歸一次又一次卷土重來。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不僅是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偉大變革,也是人的靈魂的一場偉大革命。在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進程中,晉江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移風易俗作為一種核心價值來引領、一種生活方式來倡導、一個社會問題來治理,采取干部帶頭、鄉賢示范、群眾自治、慈善捐贈和文化建設等“一攬子”措施,久久為功,標本兼治,持之以恒,努力使社風民俗不斷地向上、向善。
王銀提老人所說的“村規民約”,就是村和社區通過公議、公定、公示和公行,來規范民間婚喪喜慶活動,防止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和盲目攀比的一種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千百年來,村規民約一直在中國鄉土社會的建構和維護中起著關鍵作用,直至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晉江市委、市政府先后4次組織基層修訂移風易俗的村規民約,一次比一次更民主、更全面、更細致、更深入,有效地推動了社風民俗的改良和優化。如今,全市392個村、社區全部擁有自己的村規民約和執行體系,在基層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2015年11月20日,磁灶鎮前尾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對該村《移風易俗村規民約》開展第3輪修訂,使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和民間信仰活動禁止大操大辦的各項規定,進一步量化到規模、時間和各種儀式、儀仗的細節,充分體現了崇儉、節約、公益的導向;與此同時,該村專門組建一支“移風易俗督導隊”,由村兩委、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包片負責、督促落實,并請德高望重的鄉賢和村老人協會來協助管理,凡有違反,鐵面無私,有效地提高了村規民約的執行力。據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孟健介紹,這個擁有3300多個人口的村子,近3年來群眾從紅白喜事中“摳”出來的錢就達千萬。不少群眾自愿把資金捐給村里發展鄉村公益,鋪砌了水泥路,新建了小學校,成立了敬老院,建起了運動場,組建了環衛隊,“基礎設施更完善了,村容村貌更整潔了,人心也更齊整了”。去年,前尾村成為泉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今年春節前,一場名為“古邑新風進萬家”的社區巡回演出火遍晉江城鄉。《厚養薄喪才有孝》、《嫁妝》、《赴宴》、《男孩女孩都是寶》、《父母的心聲》等一系列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的原創小品、小戲,喚起了許多群眾內心的共鳴。據悉,這場移風易俗主題演出將一直持續到農歷七月的“普度”期間。在當地黨委、政府看來,風俗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破陋俗”關鍵還在于“樹新風”。民間習俗往往菁蕪并存,晉江市十分注重傳承和弘揚其優良、有益和合理的成份,努力以新的文化成份來剝離、取代其糟粕。即使是對以往一概斥之為“封建迷信”的“普渡”、“佛生日”等民間信仰活動,現在也不是簡單地一禁了之,而是通過舉辦各種健康向上的文體和公益活動,把它變成社區和農村居民的“才藝展示日”、“志愿服務日”、“扶貧濟困日”和“環境整治日”。
去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召開“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視訊會議。作為唯一的縣級單位,晉江市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市委書記劉文儒說,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晉江市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深化移風易俗,加強文明建設,全力破除閩南地區封建迷信、大操大辦、炫富擺闊等陳規陋習,著力解決農村向城市、農民向市民轉變過程中的問題。

志愿者在圍頭敬老院陪老人們聊天,玩游戲、拉家常,給老人們帶來快樂。陳志耐攝
社會責任 市民擔當
去年夏季,“風雨美人”和“義勇司機”的故事在晉江大地不脛而走,廣為傳揚。
2016年5月10日,一場暴雨突如其來、不期而至,迎賓路的窨井被流水頂托發生移位,過往車輛隨時都有陷入的危險。看到這種情形,陽光藥房市標店的藥劑師施美涼急在心里,她冒著大雨,趟過積水,將一把把橙色的雨傘醒目地插到井蓋上,自己差點跌入水流湍急的窨井……這一幕,被恰好路過的記者用手機傳到網上,不經意間小施成了“網紅”。更令人感動的是,當阿里公益為她頒發“正能量特別獎”時,這位并不富裕的藥店普通員工,又把5000元獎金一分不留地贈給剛剛考上大學的貧困生小黃。晉江市青年藝術團以施美涼的事跡為藍本,排演群舞《風雨彩虹》,溫暖了許多人的心。
外來員工車乃用是晉江公交公司3路車的一名山東籍司機。2016年6月1日下午,世紀大道發生了一起車禍,一名男子被困在肇事轎車的底部無法動彈,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駕駛公交途經此地的老車,立即停車組織乘客和過往路人,合力將轎車抬起,使被困男子成功獲救。車乃用因此被評為“晉江市見義勇為模范”和首屆“晉江市最美司機”。
一個土生土長的晉江人,一個成為新晉江人的山東人,施美涼和車乃用的故事貫穿著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有責任感的市民對社會的擔當。連續12年資助30名困難大學生的內坑村民曾隨純,路見不平勇斗劫匪的羅山小伙柯彬彬,從無情的大海中救起300多條性命的圍頭吳聰敏海上救護隊……在晉江,這樣的人物和故事還有許多許多。
對一個地方公眾素質的評價標準,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同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部《紅樓夢》。然而,正如穆尼爾·納素夫所言:一個人不僅對自己和家庭負責,而且關愛社會、關愛他人,這就是對文明的至誠。
晉江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100多萬當地戶籍人口和100多萬外來常住人口。在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變遷中,這片土地和居于其上的人民,經歷了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洗禮,農村變城鎮,農民變市民,外來人變新晉江人。這一切,不僅給當地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也使人們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次洗滌。
“晉江人不僅不排外,而且很關心我們外地人”——當記者在馬路上街訪時,不少環衛工不約而同地說。去年5月1日,晉江市委文明辦、市政園林局和民間團體“一元公益”聯合發起“愛心奉茶站”行動,發動沿街店面為環衛、管線、園林等以外來農民工為主體的路面工作者冬送一口暖、夏奉一盞涼,提供方便和小憩之所,短短半月就有140多個店家加盟,幾乎遍布市區的主次干道,并迅速向當地鄉鎮和晉江周邊的其他城市拓展。“愛心奉茶站”的牌匾上,用紅色的字體蝕刻著一句話——平等勞動,共享生活,道出了當代晉江人的心聲。
今年3月16日是志愿者葉光明的生日。這位來自閩北建甌的小伙子帶著排骨、蔬菜和米面,早早地來到位于新塘街道的晉江市自強自立殘疾人服務中心,為殘疾人做飯,也為自己慶生。“是志愿服務活動使我的內心有了一種社會責任感,我想使這個社會更美好。”這位在晉江工作、生活了10多年的閩北小伙真摯地說:“參加志愿服務團隊,使我認識了很多人,既有當地人,也有外鄉人,我們都在努力為這個社會盡到一點責任。”
葉光明是青年志愿者協會圓愛服務隊的一員。近年來,隨著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深入發展,志愿服務活動如同雨后春筍,長勢喜人。為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制度化,晉江市成立志愿服務聯合會,出臺《志愿者回饋嘉許辦法》,建設“志愿晉江”展廳和“白蘭花”志愿服務驛站,舉辦志愿服務文化節,并為每一個實際參加活動的志愿者統一購買人身意外保險。這一切,使志愿服務的參加者獲得了榮譽感。截止2016年10月,晉江市社會各界在“志愿福建”注冊的團體已達320個,在中志聯、民政、共青團、紅十字會等官方平臺注冊和在各種民間志愿服務團體登記的志愿者達7萬多人,帶動10萬多人參與,呈現出主體多元化、團隊社會化、活動常態化、服務生活化等特點,涌現出“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厝邊警察志愿服務隊、“感動中國十大抗震救災志愿者”賴金土、“五星級青年志愿者”黃小芳、全國“最美教師志愿者提名獎”獲得者吳寶治等一批典范。
誠信是金 誠信是命
去年12月18日,恒安集團CEO許連捷先生在泉州市工商聯第十三屆六次執委會作了“誠信經營”主題演講。這位被奉為“閩南商業教父”的長者,結合幾十年的商海生涯,深入淺出地揭示了誠信對于個人成長、企業經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誠信終將形成巨大的無形資產,帶來豐厚的回報。”自1985年恒安創辦以來,“誠信、創新、奉獻”始終是其企業文化不變的核心。30多年來,恒安從未發生過一筆銀行貸款逾期紀錄,中國銀行總行授予恒安“最佳信用企業”,廈門海關授予恒安“先放后稅”資格,幾大專業銀行給予恒安數百億元的授信額度。就在去年,恒安被國內國際評級機構授予3A級信用評級,是國內首家獲此最高評級的民營企業。
許連捷先生的感悟,也是廣大晉江人和企業經營者共同的心聲。1989年,晉江還只是一個縣。在當年的“打造晉江精神”大討論活動中,許多人不約而同地主張把“誠信”擺在第一位,與“謙恭”、“團結”和“拼搏”一起,構成“晉江精神”的“四維”。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總結提煉“晉江經驗”, “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便是其中的基本內涵之一。如今15年過去,正是這種“誠信是金、誠信是命”的深刻認識,以及“在頑強拼搏中取勝”的不懈堅持,支撐著晉江實體經濟在2008-2009年的國際金融風波中化危為機,在2012年以來的結構調整陣痛中破解困境,不斷迎來轉型升級的新曙光。
2014年,晉江市應邀在中央文明委召開的誠信建設制度化座談會作典型發言。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積極建構“黨政主導、社會主體、政企互動、政社聯動”的誠信建設體系的做法,被《人民日報》刊發。
如今3年過去,晉江推進誠信建設的探索,進一步向法治層面延伸。去年,晉江建立了福建省第一個縣級反詐騙中心,把打擊失信違法行為從現實世界拓展到網絡領域;市法院等機構聯手掀起金融案件“執行風暴”, 聯合懲戒5000多名失信被執行人;市政府出臺《晉江市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方案》,著力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今年,晉江市又出臺了“加強執行聯動,構建誠信晉江”的實施意見,由51個部門聯署《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動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建立起信息共享和聯動懲戒機制,在從事特定行業或項目、政府支持或補貼、任職資格、準入資格、榮譽和授信、特殊市場交易、高消費及相關消費等方面,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特步集團總裁丁水波說,“晉江經驗”是晉江發展的總結,是眾多晉江企業在多年發展中,頑強拼搏、誠信經營、立足自身優勢、把握發展方向的最好總結。(晉江市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