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圍頭敬老院陪老人們聊天,玩游戲、拉家常,給老人們帶來快樂。陳志耐攝 社會責任 市民擔當 去年夏季,“風雨美人”和“義勇司機”的故事在晉江大地不脛而走,廣為傳揚。 2016年5月10日,一場暴雨突如其來、不期而至,迎賓路的窨井被流水頂托發生移位,過往車輛隨時都有陷入的危險。看到這種情形,陽光藥房市標店的藥劑師施美涼急在心里,她冒著大雨,趟過積水,將一把把橙色的雨傘醒目地插到井蓋上,自己差點跌入水流湍急的窨井……這一幕,被恰好路過的記者用手機傳到網上,不經意間小施成了“網紅”。更令人感動的是,當阿里公益為她頒發“正能量特別獎”時,這位并不富裕的藥店普通員工,又把5000元獎金一分不留地贈給剛剛考上大學的貧困生小黃。晉江市青年藝術團以施美涼的事跡為藍本,排演群舞《風雨彩虹》,溫暖了許多人的心。 外來員工車乃用是晉江公交公司3路車的一名山東籍司機。2016年6月1日下午,世紀大道發生了一起車禍,一名男子被困在肇事轎車的底部無法動彈,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駕駛公交途經此地的老車,立即停車組織乘客和過往路人,合力將轎車抬起,使被困男子成功獲救。車乃用因此被評為“晉江市見義勇為模范”和首屆“晉江市最美司機”。 一個土生土長的晉江人,一個成為新晉江人的山東人,施美涼和車乃用的故事貫穿著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有責任感的市民對社會的擔當。連續12年資助30名困難大學生的內坑村民曾隨純,路見不平勇斗劫匪的羅山小伙柯彬彬,從無情的大海中救起300多條性命的圍頭吳聰敏海上救護隊……在晉江,這樣的人物和故事還有許多許多。 對一個地方公眾素質的評價標準,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同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部《紅樓夢》。然而,正如穆尼爾·納素夫所言:一個人不僅對自己和家庭負責,而且關愛社會、關愛他人,這就是對文明的至誠。 晉江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100多萬當地戶籍人口和100多萬外來常住人口。在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變遷中,這片土地和居于其上的人民,經歷了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洗禮,農村變城鎮,農民變市民,外來人變新晉江人。這一切,不僅給當地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也使人們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次洗滌。 “晉江人不僅不排外,而且很關心我們外地人”——當記者在馬路上街訪時,不少環衛工不約而同地說。去年5月1日,晉江市委文明辦、市政園林局和民間團體“一元公益”聯合發起“愛心奉茶站”行動,發動沿街店面為環衛、管線、園林等以外來農民工為主體的路面工作者冬送一口暖、夏奉一盞涼,提供方便和小憩之所,短短半月就有140多個店家加盟,幾乎遍布市區的主次干道,并迅速向當地鄉鎮和晉江周邊的其他城市拓展。“愛心奉茶站”的牌匾上,用紅色的字體蝕刻著一句話——平等勞動,共享生活,道出了當代晉江人的心聲。 今年3月16日是志愿者葉光明的生日。這位來自閩北建甌的小伙子帶著排骨、蔬菜和米面,早早地來到位于新塘街道的晉江市自強自立殘疾人服務中心,為殘疾人做飯,也為自己慶生。“是志愿服務活動使我的內心有了一種社會責任感,我想使這個社會更美好。”這位在晉江工作、生活了10多年的閩北小伙真摯地說:“參加志愿服務團隊,使我認識了很多人,既有當地人,也有外鄉人,我們都在努力為這個社會盡到一點責任。” 葉光明是青年志愿者協會圓愛服務隊的一員。近年來,隨著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深入發展,志愿服務活動如同雨后春筍,長勢喜人。為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制度化,晉江市成立志愿服務聯合會,出臺《志愿者回饋嘉許辦法》,建設“志愿晉江”展廳和“白蘭花”志愿服務驛站,舉辦志愿服務文化節,并為每一個實際參加活動的志愿者統一購買人身意外保險。這一切,使志愿服務的參加者獲得了榮譽感。截止2016年10月,晉江市社會各界在“志愿福建”注冊的團體已達320個,在中志聯、民政、共青團、紅十字會等官方平臺注冊和在各種民間志愿服務團體登記的志愿者達7萬多人,帶動10萬多人參與,呈現出主體多元化、團隊社會化、活動常態化、服務生活化等特點,涌現出“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厝邊警察志愿服務隊、“感動中國十大抗震救災志愿者”賴金土、“五星級青年志愿者”黃小芳、全國“最美教師志愿者提名獎”獲得者吳寶治等一批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