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荔城區婦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論述精神,持續開展“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大力尋找“最美家庭”,深入挖掘、選樹和宣傳群眾身邊的家庭先進典型和感人故事。
目前,荔城全區113757戶家庭中,平安家庭106638戶,覆蓋率達95.5%。培樹了全國“平安家庭”創建活動示范戶1戶;省級示范村(社區)5個,區“平安家庭”創建活動領導小組被授予全省“平安家庭”創建活動集體榮譽稱號。荔城區郭景國家庭榮獲2015年全國“最美家庭”稱號;陳玉環、曾鳳治等家庭榮獲全省“最美家庭”稱號;宋珍蘭、黃國城等17戶家庭獲全市“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 優秀典型起示范
11月26日,當記者見到陳玉環時,她剛送孫子去上學,并從菜市場買了菜回家。陳玉環的家庭因勤儉持家獲得2015年全省“最美家庭”稱號。在生活中,陳玉環是一名好妻子、好母親、好奶奶,她用自己的樸實、賢惠、能干,細心打理著自己的家庭,為一家老小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生活環境。
今年65歲的陳玉環,一直保持著笑容,和藹可親。她說,“我經常對老伴說,兩代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要相互包容,老人要學會放手,不多管孩子們的事,家庭就會和諧。”這不她和兒媳婦的關系很好,她把兒媳當作女兒對待。
在采訪過程中,陳玉環拿出手機給兒媳打電話,手機殼是粉紅色Hello Kitty(著名動漫萌星)。她說,漂亮的手機殼是兒媳買的,因為兒媳說她有點老花眼,粉紅色比較亮眼,容易找到手機,手機殼后面還有一個指環,可以當手機支架。陳玉環說,這些小細節體現出兒媳的細心和孝順,當長輩的自然也要對她好。
“開展評選最美家庭這個活動符合當今社會需要,很有必要。”荔城區婦聯主席陳麗華說,現在的社會,離婚率攀升、家風等問題凸顯,家庭關系中,婆媳關系是影響家庭和諧的一大因素,理順家庭各種關系很有必要。“最美家庭”的評選是通過家庭自薦、相互推薦、互評互議的方式,從基層一線、從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挖掘、選樹先進典型,用身邊的人說身邊的事,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活動開展以來,受到廣大市民關注,婦聯經常能收到推薦的信息。
西天尾鎮后黃社區的鄧福蘭17年如一日,悉心照顧腦癱婆婆的故事美名遠播。11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鄧福蘭的家采訪,她的婆婆梁亞鄧正坐在門口的椅子上曬著太陽,手中端著碗吃著糕點,身旁一張板凳上面放著一個盛著水的鐵制的杯子。鄧福蘭與記者交談的過程中,時不時地看著婆婆,一會兒為婆婆喂水,一會兒拿紙巾幫婆婆擦拭手心(圖①),一系列動作自然又暖心。梁亞鄧也一直探著手,要兒媳坐在自己身邊的椅子上。
1998年,66歲的梁亞鄧突發腦血栓。梁亞鄧住院期間,鄧福蘭日夜照料,出院后,每天給婆婆擦身洗臉、端水喂飯、穿衣,并陪睡在婆婆床邊。在鄧福蘭的言傳身教下,女兒許婷婷自小就懂得孝順奶奶,會主動地照顧老人,哄老人開心。如今,家里四世同堂,家庭幸福美滿,村里人也都紛紛贊揚,鄧福蘭和梁亞鄧更像母女。
“每個人都會老,孝敬父母是每個子女的職責,我們對老人好,孩子也看在眼里,以后也會對我們好,孝順就是這樣傳承下去的。”鄧福蘭說,只要與婆婆相處一天,就要照顧她一天。
?
■ 社區推動好家教
荔城區婦聯在開展尋找“最美家庭”的過程中,開設家風家訓專題課堂,鞏固發展婦女之家、兒童之家,結合荔城實際,依托家長學校、心理咨詢服務站等,將家庭教育常態化,提高家長素質和家庭教育水平,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11月27日,鎮海街道鳳山社區辦公室內,社區黨支部書記鄭文揚正和社區干部討論家長學校的下一次活動。鳳山社區家長學校位于社區辦公地點內,設置有講臺、座椅、投影儀等,可容納一百多人聽課。該家長學校在今年10月份,舉辦了主題為“做智慧父母,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專題講座,吸引了不少社區居民參加。
鄭文揚說,婦聯不定期組織省、市家庭教育專家、中小學老師、派出所民警到社區學校,針對孩子不同時期的特點,為家長解疑釋惑。此外,家長學校還有座談會、交流會等,讓家長們有機會聚在一起分享交流經驗。
鎮海街道的文獻、鳳山、英龍社區,拱辰街道暢林等社區也經常舉辦家庭教育講座,引領廣大婦女和家庭成員培樹和弘揚夫妻和睦、尊老愛幼、科學教子、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的家庭文明新風。
近年來,西天尾鎮后黃社區作為全市唯一一家省級“家庭建設示范基地”,精心打造家風家訓館,繪制家庭美德文化墻,并依托夏令營、親子游等活動,輻射、吸引眾多的家長帶領孩子們來體驗大自然,感受家庭文化。
后黃社區主任許麗紅說,當前家長忙于生活的壓力,無暇顧及子女,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少。為此,社區開展“一封家書”建立溝通橋梁活動以及“孝親感恩、經典誦讀”、家風家訓書法筆會等,國學夏令營活動,引導孩子們說心里話,為他們憂郁的心靈創造舒展的空間,引導他們彰顯自信獨立的一面,懂得“報效父母、感恩社會”,在無形中宣傳良好家風家訓的美德。
■ 學校教育好家風
良好家風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好的家風不僅僅依靠家庭教育。荔城區積極推動好家風建設,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好家風。良好家風家訓進學校,從而輻射到家庭當中。
剪紙藝術是荔城區第三實驗小學的教學特色之一。學校經常通過開展“剪紙作品展”、“剪紙活動進社區”、“雷鋒故事剪紙”、“勤儉節約剪紙”等活動。
11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荔城區第三實驗小學,走進每幢教學樓,都有一個主題的剪紙作品展示。在美術室里,12個學生正在進行“家規家訓進校園”的剪紙創作(如圖②)。指導老師葉少洪介紹說,學校會根據節日定主題,將時政、傳統文化都融入到剪紙藝術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懂道理,學習美德。
該校六年(4)班的吳思宇也是剪紙小組的一員,她正在剪“好兒媳”的圖案。吳思宇告訴記者,雖然她是六年級的學生,功課作業多,可是剪紙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課余剪紙能讓自己開心。她說,雖然不知道什么是“好兒媳”,但是大概知道跟孝順有關。
荔城區第二實驗小學也圍繞家風開展一系列活動,舉辦“經典家訓,文明家風”親子誦讀活動、手繪主題黑板報、編排家規文藝節目、舉行主題班會,讓學生們知道良好家風含義。
“承家風,記家訓,知榮恥,學做人”是荔城區第二實驗小學開展的主題班會的課件內容。11月26日下午,該校六年(2)班的主題班會上,老師示意同學們回答什么是家風,用一個詞語概述自己家里的家訓,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勤”、“愛”等(如圖③)。
愛在傳承,好家風好家訓在傳承,通過一個個有效載體,把它發揚光大。陳麗華說,幾年來持續努力收獲了很多成果,今后,她們將著力創新,揚美德,樹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