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記者吳晶晶、劉奕湛)“誠信是修身之本、交友之基、為政之法、經商之魂。然而在我國,誠信缺失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突出問題。”
“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排污染物、偷逃騙稅、學術不端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應采取措施多管齊下,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正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以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言獻策為主題,其中社會誠信建設問題受到很多常委和委員的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馬中平列舉了一些誠信缺失的社會現象:在市場誠信方面,一些市場主體利用監管漏洞,從事商業欺詐、制假售假、偷稅逃稅等非法活動;在司法誠信方面,部分民商事審判有判決無執行,刑事審判冤假錯案時有發生;在個體誠信方面,救人反被告、撿錢成被告、傳銷騙親友等現象,反映了當前人與人之間缺乏誠信的社會現實……
他認為,當前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尚不健全,違法失信成本較低,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失信現象和失信行為的發生和蔓延。同時我國誠信教育未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導致社會價值的趨利性、利己化。
全國政協常委鄭小燕說,政務誠信歷來是社會關注熱點和輿論焦點,政府一旦涉及失信問題,往往都是“頭版頭條”,批評聲一片,嚴重影響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但當前,政府決策朝令夕改、人走政息、失信于民的現象屢見不鮮,針對政府失信行為也缺乏有效的糾錯機制或約束機制。
“塑造政府公信力是確立和維護現代社會誠信體系的關鍵。”全國政協常委劉漢銓認為,構建一個信用良好、運行有序的社會,首先要求具有公權力的部門必須以身作則,公權力取信于民的基礎才能打牢,全社會的誠信意識才能真正樹立。
鄭小燕常委建議,要依法行政,扎好籬笆和籠子,從源頭上遏制政府失信行為;強化問責,依法懲處公職人員失信行為;完善監督制度,暢通社會舉報途徑,倒逼公職人員恪守誠信,提高政府誠信度,以政府誠信帶動社會誠信。
全國政協常委趙雨森建議,全面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快建立健全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統一社會信用體系。要完善信用信息征集平臺,在重點領域全面推行信用報告制度,并對誠信者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失信者給予有力的懲戒,努力營造獎勵誠信、約束失信,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
馬中平委員強調,要以制度約束和從嚴執法為重心,強化社會主體誠信機制。強化“負面清單”制度,把曝光失信主體作為誠信管理的重點,對進入“黑名單”的市場主體進行聯合懲戒,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制,提高失信成本,讓失信者不敢失信。
他同時表示,應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在發揮主流媒體引導監督作用的同時,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方式,大力宣傳誠信典型,鞭撻失信行為,促進誠信價值逐步轉化為公民的自覺意識和自主行動。
還有的政協常委和委員指出,要完善社會誠信教育網絡,強化基礎教育根基。全國政協常委王天戈強調,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全方位承載起立德樹人的重任并實現有效銜接,不斷傳遞正能量,使每位公民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8-27中央蒞閩調研誠信建設制度化工作 “兩個平臺”受肯定
- 2015-08-26關于2014年度福建省誠信示范市場的公示
- 2015-08-26誠信中國需要科技創新的力量
- 2015-08-26公務員“誠信年考”很有必要
- 2015-08-26銀行的不誠信行為更要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