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粽飄香,在我們倡導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這七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淡忘,于是乎,有的人到了吃粽子才知道端午節到了,粽子似乎成了端午的唯一記憶。筆者所在的單位郵箱近日收到了不少單位報送端午節開展活動的信息,打開一看,除了匯報包粽子,還是包粽子,略有區別的無外乎是自己包,還是聯合其他單位一起包;是開展小比賽,還是一包了事,一吃完事。給我的感覺是這些單位,一到端午節能想到的活動就只能是包粽子。照此推下去,是不是到了中秋節,這些單位是不是又要匯報了吃了幾個月餅?到了七夕,可還要匯報幾位單身男女參加了相親?
端午節作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早在2009年9月30日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批準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是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文化財富,我們有責任把它保護好,傳承好。然而,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物質生活更加豐富的今天,粽子花樣越來越多,節日氣氛卻越來越淡。面對四處飄香的粽子,有多少人想粽子是包肉、包蛋黃、包豆沙、包紅棗……又有多少人會想曾經童年時的那份記憶到今天還可以回味呢?
從電視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地方還堅持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活動,但也因為植入過多的商業元素,使多少人記不住端午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只記得這次的賽龍舟是哪個企業冠名贊助的,第一名獎勵了多少錢。
筆者認為,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端午文化,應該把歷史傳統和現代元素相結合,這樣才會讓群眾容易接受。在把握傳承的內容上,要始終堅持把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作為端午的本色。要讓我們的群眾知道,我們世世代代紀念屈原,其實就是紀念一種對于祖國,對于家園的一種守望和堅守,而賽龍舟、吃粽子僅僅是一種活動的承載形式。
筆者認為,在開展端午節活動時,應該把強化“中國夢”教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觀相結合,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弘揚當地民俗文化,在唱響“我們的節日”這一主題時,讓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和偉大祖國長盛不衰的持久動力。
筆者最后呼吁:讓我們的粽子多一點人文佐料、讓我們的龍舟多一些歷史符號、讓我們的端午多一份家國情懷!(泉州市豐澤區委文明辦 作者 洪春來)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5-06-15原創評論:莫把惡俗當習俗
- 2015-06-15原創評論:北京文明旅游客 播撒中國正能量
- 2015-06-08原創評論:草根創業 不做商業做公益
- 2015-06-08原創評論:“大國救援”彰顯核心價值觀強大生命力
- 2015-06-05原創評論:倡導網絡文明 抵制網絡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