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在墓前修了石凳,方便過往行人休息,每次上山他都會把這里打掃干凈
東南網4月3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熙慧/文 肖春道/圖) 馬上就到清明節了,這是馬尾區房管所干部郭錦賢義務照看陳寶琛墓園的第22個清明節,也是他在這里守護的最后一個清明節。今年4月過完,郭錦賢就要正式退休,他計劃回到三明寧化老家,照顧90多歲的老母親。
昨日,老郭告訴記者,馬尾區文體局將把陳寶琛墓園申報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后,將有更多的人來這里瞻仰祭掃,也了了他的一樁心愿。
一次閑聊,答應幫忙看墓園
“你看,這就是我每天走上來的小路。”昨日上午,頂著烈日,老郭從天馬山下的石頭斜坡,一路快走上去,在登龍路三環高架橋頭再上山,就到了陳寶琛的墓園。
記者看到,有些路段的石板路沒有臺階,幾乎達到30度的斜坡,很是難走。
老郭說,很多人問他,你跟陳寶琛非親非故,為什么要幫著照看墓園。其實說來也巧,1993年,陳寶琛的曾孫媳劉女士到馬尾辦理單位房產權事宜,老郭是經辦人。閑聊時,劉女士告訴老郭,她的曾祖父陳寶琛的墓地就在馬尾,而其后人多在外地或海外,墓地照看起來很不方便,時常被盜挖,談話中委婉透露出希望有人能夠給予看管的想法。
“當時,我還不知道他是帝師,也不知道他辦過這么多學校。”老郭說,他只記得1979年考上省建筑學校(現福建工程學院)時,校史介紹該校的創辦人之一是陳寶琛。出于敬意,他答應幫忙。
已60歲的老郭,每次來照看墓地時,仍會爬上墓頂清掃落葉和灰塵
墓園裝探頭,盜墓賊不敢再來
記者在古墓的墓壙上方,看到兩個一米見方的修補痕跡。“以前經常有盜墓賊光顧,尤其是2013年那次盜得比較嚴重。”老郭說,自己上來得比較勤快,有時候會撿到盜墓賊留下的鋼筋、鏟子等物品,每次都會及時報告當地公安機關,并通知陳家后人。
老郭說,去年,墓園旁邊裝了兩個探頭,直接連接到公安系統和文保的網絡內,現在被盜的情況少了。守護墓園20多年來,他也認識了不少陳家后人,他們經常會送書給他。
“了解越多,越佩服陳寶琛的愛國精神。”老郭說,陳寶琛回到福州老家并沒有沉寂,而是積極辦學,現在的福建師范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福州實驗小學等很多學校的創辦者中,都有他。
記者了解到,老郭在退休前,向馬尾區文體局提交了“建設陳寶琛公園的可行性意見”,建議把天馬山公園和墓園納入一個整體,矗立一尊陳寶琛銅像。“我希望能把馬船政文化、閩安古鎮以及陳寶琛墓園連成一條旅游線路”。
□人物名片
陳寶琛(1848—1935年),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內閣弼德顧大臣,為毓慶宮宣統皇帝授讀。中法戰爭后,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辦軍務失當事,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閑家居達二十五年之久。賦閑期間,熱心家鄉教育事業,辛亥革命期間出任山西巡撫,后復調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后仍為溥儀之師,1935年卒于京寓。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25守護龍窯
- 2015-03-12永不言累的“守護神”
- 2015-03-11守護德善 豈容“精神焦慮”亂心勞形
- 2015-02-11靖城中心衛生院醫生王寶殿:46年守護在村民身邊
- 2015-02-02葉寒輝:守護艾滋病人20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