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本網推出兩會報道綜合稿件《代表委員話文明:好家風是伴隨中國人一生的正能量》引網民熱議。廣大網友認為,我國自古就有重視家風家教的優良文化傳統,許多古代先賢,近現代領袖、名人都是好家風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家風作為家庭文化的精粹,在凝聚家庭合力、提煉家庭傳統、推動家庭成員素質整體提升方面,作用不可代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下,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注重家庭建設正當其時。(3月17日 中國文明網報道)
無論是范仲淹的“清白傳家”,還是《顏氏家訓》的“好學尚德”、“孝悌淡泊”,抑或是莫言的“重視學習、文化,與人為善”,高尚、善良、向上、慎獨、修身、向美的家庭行為規范,提供了正確的行為方向,也給人格、道德、精神發展,提供清明而厚重的“價值活水”,讓家庭成員能始終飽有人格正氣、道德純真,練達而不失撲魯,曲謹中也有疏狂。做人,總能直立行走、坦蕩高尚;做事,總能清清白白、干干凈凈,達到“身修而國治”。
“家”之所以和“旅館”有重大區別,就是因為在其中生活的人,在創造物質的同時,也在進行道德勞作,在用正能量、有節操、愛社會、肯向上的“家庭氣場”,讓家庭成員得到“道德成人”、“精神拔節”,這是樸素家風,也才是“家”的重要屬性:“情感的小屋”、“美德的集中營”。
總有人對家風建設心不在焉,“雕蟲小技,壯者不為”,這是一種舍本逐末,沒有良好的價值和道德支撐,所謂的"物質的壯觀”,也會行之不遠。 劉云山在參加陜西團審議時強調,“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案件看,出問題的干部普遍家風不正、家教不嚴,家屬親屬相互影響、惡性循環,形成了家族式窩案、家族式腐敗”。家風不正,就容易滋生邪氣、霸氣、戾氣和市儈之氣,進而踐踏法制、規則和底線,埋下不良的禍根。
相反,擁有好家風的家庭,多留下了厚重博雅的公共情懷、正直健朗的人格精神、努力作為的高尚情操:習近平總書記念念不忘父親給于他的重大影響:“自我呱呱落地以來,已隨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從父親這里繼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質很多”,“習式政風”提升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國家文化和精神形象。傅雷“大小事都要對人有交代,希望你一輩子記住!”的嚴厲約束,讓兒子傅聰成長為世界級鋼琴演奏家。顏回家族有了好家風,自顏回開始,到唐代中葉顏杲卿、顏真卿兄弟,仍聲名顯赫,輝煌了一千多年。 家風中蘊藏的道德精華、價值精華,提供了無形而有力、厚重而致遠的發展動力。
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得到轟轟烈烈的推動,其實,這就是“中華好家風”, 身體力行地將“二十四字”當做行為規范,用“兢兢業業努力工作”踐行“敬業”,用“家中大小事相互協商”踐行“民主”,用“舉止有度,彬彬有禮”踐行“文明”,用“給對方適當的心理和行為空間”,踐行“自由”,用“說過的話一定要兌現”踐行“誠信”,用“言行舉止和藹可親”踐行“友善”,這種源于中華傳統道德體系的“價值共同體”, 就能為國家、社會、家庭,帶來更多和諧與幸福。(梁汴)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18德化縣開展“正家風傳美德——老前輩道家風”活動
- 2015-03-17好家風也是美麗鄉村的助推器
- 2015-03-17從革命前輩的“家風”中汲取豐富營養
- 2015-03-17讓好家風涵養國人家國情懷
- 2015-03-17以德為核 家風不必“統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