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設溫馨宜居的生態環境體系
從五老峰上看廈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廈門最大的競爭優勢是什么?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生態環境過去是、現在是、未來更應該是。正因為如此,廈門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特區發展緊密結合,通過實施“山海一體、江海連城”的大海灣城市戰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戰略和“青山碧海、紅花白鷺”的大花園城市戰略,著力推進“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凈”五大環保工程,讓江河湖海休養生息,全面提升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藍天白云,碧波蕩漾,不少人把這樣的美景親切地稱作“廈門藍”。為呵護市民共有的藍天,廈門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實施《廈門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成為國內繼北京、上海等少數城市之后,對清潔空氣訂立“行動計劃”的城市。2014年空氣質量優良率95.3%,提前達到《廈門市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近期目標。
而在2012年6月5日,福建省首個機動車污染防治法規——《廈門經濟特區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使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步入法治化軌道。
奔騰的過蕓溪,宛如一條綠色的紐帶,纏繞著人來人往的東孚商業街。這些年,廈門把飲用水源保護和改善水環境、海域環境質量作為重點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建立“河長制”,投入巨資,開展了以保護飲用水源、實施流域綜合整治、修復海域生態系統等為重點的水環境專項整治,全面改善和提升了水環境質量。
綠,是廈門的底色。這些年,廈門全面鋪開界邊、山邊、路邊、水邊景觀提升工程,在城郊發展森林公園,在城邊建設環城綠化帶,在城區建設具有一定面積的成片林,構筑城郊、城邊、城區協調配置的綠化生態圈。而一條長達848公里的綠色慢行系統的建設也全方位鋪開,今年公共自行車道將基本覆蓋廈門島內。
一場場家園清潔行動,接連開啟。廈門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建設、管理、運行一體化”的要求,建立了垃圾處理、利用的新模式、新體系,全市基本實現了垃圾處理、利用“投資多元化、運作市場化、運營企業化”的路子。
近三年來,全市新增餐飲業集中區面積46萬多平方米,關停或搬遷了2000多家油煙噪聲污染擾民的餐飲、娛樂、加工維修企業——透過數字,人們不難看到廈門的“寧靜”工程。目前,全市已先后建成綠家園、瑞景公園等35個安靜居住小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2-02泉州“最美環保人”楊瑩:奉獻20載 致力創建生態縣
- 2015-02-02發展綠色經濟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2015-01-30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先行 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 2015-01-25三明:助力打造宜居城市 廈門:奏響生態文明建設強音
- 2015-01-25廈門:奏響生態文明建設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