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月20日訊(蔡松君)近日,多家媒體報道,800多名學生齊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頭;早些時候,也有媒體報道,空巢老人死在家中數天無人知,這些報道藏著同一個焦點——“孝”。這里,筆者想說,“行孝”是中華千年傳統美德,當今,愿“行孝”成為一種時尚!
孝,是一種美德,與我們每一個人都密切相關。《康熙字典》上這樣解“孝”字: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意思是說,孝就是善待父母長輩。從造字學的角度看,孝字是由上“老”(省去“匕”)字與下“子”字的組合,意思就更一目了然了。在被歷代尊為儒家經典的《十三經注疏》中,惟有《孝經》由皇帝(唐玄宗)親自作注解。《孝經》上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緯也,民之行也。由此可見“孝道”在歷朝歷代人們心中的分量和位置有多么重要!
古往今來,孝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古代《二十四孝圖》中,賣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溫衾的黃香,滌親溺器的黃庭堅,棄官尋母的朱壽昌,以及那個為了使自己失去父愛的繼母臥冰求鯉的王祥,一個個孝感天地的故事,讀來無不令人為之動容,堪稱我國古代“感動中華”人物的代表。而在我們鄉賢中,也不乏令人擊節的大孝子,如南宋的高東溪(高登),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在其撰寫的《謁高東溪祠文》就為之題寫這樣的一副對聯:“獲鹿感魚千秋稱孝子,朋東仇檜萬古識忠臣。”;又如上疏辭謝乾隆加封,請求留家奉母的五部尚書蔡新等等,無愧于我們漳浦人的驕傲與楷模。
孝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積淀下來的傳統美德,在當今這個被經濟大潮“淹沒”的時代,“孝敬父母”仍然是我們中國人不變的傳統。近年來,在央視每年舉行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也為我們推介了不少“孝”的典型。還記得2004年山東的田世國嗎?那個為患尿毒癥晚期的母親捐腎救母的愛子;還記得2007年河南的謝延信嗎?那個不惜改姓悉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無怨無悔的好人;還記得2011年山西的孟佩杰嗎?那個帶著癱瘓在床的養母上大學的90后“最美女孩”……且莫說你的熱情已被冷酷的現實所耗盡,當你面對這一個個鮮活感人的事例時,我想再怎樣鐵石心腸的人也會為之動容而熱淚潸然吧。是啊,他們無一不在詮釋著孝的內涵,演繹著人間的大愛,傳遞著一種“正能量”。他們都很平凡,然而卻彰顯著平凡的偉大。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4-10-17踐行孝道不是空談 需要用心去行孝
- 2014-05-19網絡曬愛不如當面行孝
- 2014-04-28黃賴養:為人在世多行孝
- 2014-03-24行孝點滴間
- 2014-03-06黃賴養:為人在世多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