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網絡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地理的界線被拉得史無前例的短,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被阻隔得更遠了。筆者呼吁,在這個快速的互聯網時代,與其在朋友圈里曬與父母合照、感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不如常回家看看,當面行孝。
在剛剛過去的母親節,每個人的朋友圈都被各種各樣的與媽媽的合照刷屏,各種母親節愛意信息在朋友圈里“肆虐”,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將這份愛意和祝福當面向媽媽表達?因此,也有網友吐槽“你那么愛你媽媽,她造嗎?”
現代生活,更多的“低頭族”涌現。手機、互聯網成為更多年輕人的精神家園,他們無時無刻不刷朋友圈,他們的心情習慣和朋友分享,就連他們對家人的愛意都習慣“隔網傳情”,難道當面表達愛意、當面行孝就那么難么?究竟是什么阻隔著我們和父母之間愛的傳送軌道?筆者以為如下,
第一, 生活壓力大,年輕人擠向大城市,父母留守大后方。都說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多、薪酬前景好,因此每年總會有大批的青年人涌向北上廣,他們“向上”追求好工作、高薪金,打拼著打拼著卻忽略了“鄉下”的老父親、老母親。而且中國的父母都是“報喜不報憂”,為了不讓在外工作的兒女擔心,有什么苦、什么累都只自己扛著。長此以往,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少了,只剩下節日那一句短短的祝福。
第二, 手機“低頭族”的出現,拉近了距離卻少了溝通。手機移動終端的發達,讓人們享受了隨時隨地上網的便利,卻也滋生了“低頭一族”,他們無論聚會、坐車都在低頭玩手機,甚至舍近求遠,時刻與遠在異鄉的還有聯系,卻忽略了近在咫尺的親人。親人之間少了溝通,缺乏了相互的了解,又談何維系家庭關系?現在沒到各大節日,總少不了被朋友圈里的母子/母女合照刷屏,各種“愛你,媽媽”滿天飛,可是細想一下,如果是真的想表達自己對于父母的愛意,何不打個電話親口說呢?現在那些曬和父母的合照是形式大過于內容了。
年輕人喜歡高節奏的生活,但是上了年紀的家人卻快不起來了。他們跟不上潮流玩微信、刷微博,他們只懂聽個電話、收個信息。如果是愛,就大聲說出來;如果是行孝,就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吃吃飯、聊家常。與其網絡曬愛意,不如及時行孝。(利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為過年的“十大孝行”點贊
- 2014-01-29鄭立英:16年無悔照料兩位智障親人 孝行感動廈門
- 2013-11-27長泰縣國土局開展“知孝、行孝、盡孝”道德講堂
- 2013-09-10《董云:我要帶著媽媽上大學》續 孝行感動社會
- 2013-07-01好媳婦悉心照料病重公公 孝行感動病房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