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李姿閱
一問 做網絡慈善需要啥素質
具備募捐資格、網絡支付暢通安全
記者:互聯網慈善近來風起云涌,很多基金會和電商都在做,有什么門檻嗎?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網絡慈善是新事物,基金會、電商的參與和探索值得稱贊。在慈善法還沒有通過的情形下,捐贈活動的管理目前在各地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從原則上說,只有具備募捐資格的機構尤其是基金會才可以發起募捐,這是法律明確規定的。但是,一些基金會與網絡合作發起募捐,這樣的做法,還要看一段時間才好明確界線。
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學術部主任鐘曉慧:首先發起者要具有合法性,包括登記證書、募捐主體資格等。其次,要有捐贈款項和使用去向的較為完善的公開機制。第三,在技術上,網絡慈善往往都是通過網絡平臺捐贈,因此必須有保障網絡支付暢通和安全的起碼的技術能力。最后,為了鼓勵更多的慈善,可能還有必要建立一個捐贈者和志愿者的嘉許和回饋制度。
記者:諸如阿里、蘇寧這樣的電商熱衷網絡慈善,動力何在?會不會見利忘義?
王振耀:不要把慈善與商業完全割裂開來。中國政府上世紀80年代就注意運用商業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那時就確立了社會福利企業的政策?,F在,企業的社會責任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而企業社會責任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國外許多企業有專門預算來支持公益慈善活動,以塑造企業的品牌形象。一般而言,慈善不能帶來直接盈利,但企業社會責任的加強可以產生較大的盈利,這就是為什么中國能夠出現一些民營企業或者慈善家捐出幾十億元的現象。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互聯網是公益的天然盟友?;仡^看看,幾乎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起步,都是用公益的模式做商業,通過提供免費服務吸引人氣,等到燒錢燒到用戶離不開它了,就賺錢了。這很公平。
現代慈善主張商業與慈善的融合,可以用公益手段做商業(互聯網企業發展模式、產品義賣),也可以用商業手段做公益(社會企業發展模式)。所以,對于不少電商所做的網絡慈善,不論是純粹捐贈的,或是與第三方慈善組織合作的,抑或是與其商業營銷行為相聯系的,都無須大驚小怪。只要其做慈善是真的,對社會是有益的,都是好事,都應該被社會接受。
二問 嚴管起來還是放手創新
應允許試錯,探索特殊的管理方式與標準
記者:網絡慈善未來會是慈善的主流嗎?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網上慈善雖剛剛起步,但因其具備傳統慈善方式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發展速度卻很快,且募捐效果顯著。
截至2013年底,與淘寶、騰訊等平臺開展合作的慈善組織約400家,在2013年度募得善款約10億元。當前形式多樣的網上慈善的發展,既滿足了眾多網絡善民表達愛心的意愿,又提高了慈善捐贈的數量與效率,推動了慈善事業的延伸與拓展,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將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網絡慈善必將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王振耀:網絡慈善目前還不是主流。當前美國一般年度捐贈額為3000億美元,網絡捐贈只有幾十億美元。中國的網絡捐贈目前也只占很小的份額。未來的發展,需要再看一段才能夠下結論??傮w上說,網上慈善是一種很好的慈善方式,會有著較強的生命力。
鐘曉慧:2013年,阿里巴巴發布的國內首份《中國網絡捐贈研究報告》顯示,已經有5.6億人次的中國網民參與了網絡捐贈。隨著80后和90后這些互聯網一代逐漸成為捐贈主體,我相信網絡捐贈會成為未來中國的捐贈主流,慈善行業的競爭和優勝劣汰不可避免。
記者:對網絡慈善應該持怎樣的態度?
徐永光:我們需要以極大的熱情來歡迎互聯網給中國慈善帶來的機遇,以寬容、善良之心靜觀其發展變化;相信群眾,他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判斷力,也有很強的學習、糾錯能力。慈善機構、企業在探索中出現點差錯、走點彎路也屬正常,最可怕的是自己不做事、對新事物一竅不通,還橫挑鼻子豎挑眼,結果把一些創新探索的好苗頭扼殺于萌芽之中。
王振耀:網絡慈善要得到持續健康發展,需要與組織慈善緊密結合起來,需要探索建立起特殊的管理與行為規范。另一方面,網絡募捐一定要注意建立起特殊的標準,既要保證公開透明,又要注意保護隱私,還要注意與線下的管理程序合拍。
鐘曉慧:網絡慈善將導向慈善的民主化和社區化:一是互聯網賦予了捐贈者更大的個人選擇權利,二是面對互聯網海量信息,捐贈者更愿意關注和幫助與自己利益相關,或者引起情感共鳴的事件。這會促使慈善回歸到它最初的精神:每個公民基于自愿的精神,幫助社區內那些有需要的人。
三問 如何防止騙子渾水摸魚
鼓勵公募機構網絡募捐,引導個人與前者合作
記者:互聯網慈善的募資能力驚人,怎樣監管才能不讓非法集資和騙子有機可乘?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網絡慈善的發展目前還面臨十分突出的問題,主要與募捐主體的合法性有關。當前,除了具備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開展網絡募捐外,還存在許多未在相關政府部門登記的“草根組織”及個人借助網絡發起的募捐活動。這類網絡募捐活動由于缺乏公信力,公眾難以判斷其真偽,出現濫用善款、挪用善款等失范現象,甚至導致以網絡募捐之名、行詐騙之實的騙捐現象,對社會公信力造成了傷害。
如媒體曾報道,江蘇一名男子通過微博求助為患有白血病的兒子籌集到30多萬元善款,卻遲遲不為兒子做手術,并與由3名愛心人士自愿擔任的善款監督人在善款使用問題上發生爭執,甚至將善款監督人拉入微博黑名單。
對于這類行為,從法律的角度講,任何捐贈人都可以濫用善款、違背要約為由,依照合同法等民事法律提起訴訟,但網絡募捐中的捐贈人與募捐者往往在現實世界中相隔甚遠,起訴不便,且許多捐贈人認為打官司太浪費時間精力,雖然不滿募捐者的所為,但最終卻不了了之。最后的結果則是社會公信力降低,誰都不敢捐款,真正遇有困難的人也得不到幫助。
目前看來,應當盡快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從主體和平臺兩個角度,全面加強網絡慈善監管,對網絡慈善行為進行有效引導和規范。
記者:個人如果想牽頭做網絡慈善,該怎么辦?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主體規范方面,從當前網絡募捐的實踐來看,具備公募資格的機構最易取得新浪、騰訊等網絡平臺的支持,也最易取得公眾的信任,從而獲得大量善款。對于這類組織而言,應當鼓勵其網絡募捐行為。
對于不具備募捐資格的組織和個人而言,如果其確有開展募捐的需要,可引導其與有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依托網絡募捐平臺開展相關募捐活動。個人求助信息的真偽由網絡募捐平臺和慈善組織共同負責,所募得的資金也由該組織掌控,以防止個人對善款的侵吞、濫用。如果慈善組織出現濫用、挪用善款等現象,政府部門則會直接追究其責任。
在平臺規范方面,網絡募捐平臺應當履行查驗募捐主體合法性、對有募捐需求但無募捐資格的組織和個人進行實名認證、公告和終止具有欺詐和違法情形的網絡募捐活動、協助有關部門開展募捐管理等職責。
《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作出相應規定,接下來民政部門等將會把這些規定進一步細化,以確保網絡慈善的健康、有效。(記者潘躍 胡雅婷 賀林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4“微慈善”,人人都能成為慈善家
- 2015-01-04永安舉辦“扶困助殘·情滿人間”迎新年慈善晚會
- 2015-01-04漳浦縣慈善總會到赤土鄉畬族村慰問孤兒
- 2014-12-26上杭:18棟“慈善愛心屋”讓特困群眾溫暖過冬
- 2014-12-26上杭“慈善愛心屋”讓特困群眾溫暖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