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們對生活的提煉,改造和升華。它代表著人們對過去的總結,也更蘊含著人們對未來的期許,并從中有所思,進而迸發(fā)出自己思維的火花。藝術沒有民族、膚色、地域、宗教之分,對待藝術,人們應該一視同仁。
文藝帶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蘊含著特有的時代精神。從源遠流長的戲曲藝術到獨具匠心的陶瓷藝術,無不彰顯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深刻內涵。當今時代,各種新藝術結構層出不窮,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等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人們的價值取向也深刻的折射在這些藝術結構中。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發(fā)表重要講話,特別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通過學習習總書記的這份講話,筆者也收獲了頗多感悟,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二。
首先,社會主義文藝的素材必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文藝作品的內涵由人的精神匯聚而成,那必然是由人所耕造,來源于廣泛的生活,并且可以給人以新的視野和收獲。在我們社會主義文藝工作中需要格外的注意篩選工作的重要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力的宣揚社會正能量。這龐大的篩選過程中中既有對文藝工作者堅守文藝理想的素養(yǎng)要求,也對普通大眾提出了不小的辨識要求。在接受媒體的熏陶時,廣大人民群眾需要一定的自辨能力,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襲,堅守自己的道德文化素養(yǎng),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只有在文藝的傳播者和受眾共同的悉心經(jīng)營下,文藝工作才能真正蓬勃發(fā)展,起到精神食糧的作用!
其次,社會主義文藝工作必須不斷向更高的層次發(fā)展,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同階段的人們對文藝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文藝工作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如果不緊跟時代的腳步,那就無法起到其本身的引領作用。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要堅持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堅持做有深度、有啟示、有收獲的作品,存正氣、弘美德,這樣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的領會到文藝之美。另一方面,對于我們普通大眾,在欣賞文藝之美的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文藝“細胞”,通過積極參與文藝活動來不斷提高學養(yǎng)、涵養(yǎng)、修養(yǎng),那也正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所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藝工作的發(fā)展非一日之功,精神文明的建設亦非一蹴而就。望文藝工作者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堅持為人民創(chuàng)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我們的文明之花必將越開越盛!(陳洽)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8石獅“文明市民宣講志愿者服務隊”啟動校園巡講
- 2014-10-28漳平市:傳統(tǒng)漢劇舞臺 文明傳播新平臺
- 2014-10-27沙縣強化舉措提升文明縣城軟實力 力爭“三連冠”
- 2014-10-27吸收中華文明中的法治文化營養(yǎng)
- 2014-10-27文藝工作者“文明起來”才能多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