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中國文明網)
習總書記的講話明確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也就是說,繁榮文藝需要文藝工作者自強不息!
那么,為了繁榮文藝,需要廣大的文藝工作者怎樣自強不息呢?
一是要深入百姓生活,緊扣時代脈搏。“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縱觀歷朝歷代的作品皆如此。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就如實反映了“安史之亂”百姓的苦難,中國四大名著無一不是首先來自于生活然后才又高于生活的,《西游記》也是根據取經途中的三災八難以神話的形式付諸筆端的。新世紀的文藝工作者更要走群眾路線,要“接地氣”,要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餐能寫出“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作品來,這是經過歷史實踐和證明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那些反時代的、反潮流的、反社會的、反人民的作品無論在技巧上多么花哨和竭盡偽裝包裝之能事,都是有命不長的,是曇花一現,在人民的審判和時間的審判下必定會退出歷史舞臺。
二是要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水平。追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歷史,無論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文化、抗戰時期的民族文化、延安時期的“朝圣”文化以及文革結束時期的反思文化、改革開放后的文藝繁榮,我們都不難看出,要出優秀的文藝作品需要我們文藝工作者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才能提高自身水平,創作出人民們喜歡的、切合時代的、順應潮流的和歷久不衰的優秀作品。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發展,所有文藝作品、影視劇作、戲劇曲藝以及網絡作品,其中創作、編輯和表演環節的作者、編者和表演者都必須要在文化自信的支撐、文化自覺的踐行之下表現出文化自強,才能以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群眾性和進步性求質量、求生存、求突破、求創新、求發展。諸如魯迅的《阿Q正傳》《藥》等淋漓盡致鞭撻了吃人的舊制度和觸及了國人的看客靈魂,《回延安》《黃河大合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等作品凝聚了民族精神和力量,百集電視劇《京都紀事》為什么能深得觀眾的喜愛?這些作品為什么具有那么頑強的生命力?除了作者是深入百姓生活,緊扣時代脈搏而創作的原因之外,就是作者在社會變革中認真寫作,在認真寫作中堅持學習,在堅持學習中不斷提高而取得的成績。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規矩”是文明的“嫁衣”
- 2014-10-27規范文明言行 養成良好習慣
- 2014-10-27東山縣實施《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方案
- 2014-10-27分流游客加強勸導 福州沙灘公園不文明行為少了
- 2014-10-27廈門:旅游帶上"文明味兒" 收獲最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