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當流芳。每種事物都有它的使命,尤其是文藝創作,它啟人心智,引領社會價值,因此,它應該當仁不讓地擔起為時代“著墨”的重任。唯有此,作品才經典,才能流傳百世不褪色。
時代主題在不斷變換,而生活在每個時代的人都應該為這個時代放歌,不管你有幾分力量。時代感的最好例子是古詩詞的創作,唐初,帝國初創,人們渴望建功立業、為國殺敵,于是就有人高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積極的愛國情懷。盛唐李白,遍歷山河,揮毫潑墨,一吐秀口半盛唐,為時代唱響和平。晚唐,“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凄厲厭戰,感嘆民生,憂國憂民,躍然紙上。這僅僅是文藝為時代而歌的一角冰山,古往今來,但凡大儒大家,都是唱響時代的好手,鼓與呼中把握時代脈搏,與國家共命運,與時代共進退這是文人的職責,也是文藝的靈魂。
文藝作品應為時代“潑墨”,什么才是順應時代的好作品呢?如一部好書能啟人心智,催人向上向善,即便不能放之四海而行無疆,至少能夠對部分人群產生影響,不用深遠,能夠有所感悟啟發,回應時代即可。文藝作品要“以事實為藍本,以時代為背景”,還原真實,讓人讀來可親可愛,晦澀難懂只會增加它的收藏價值,與時代并無太大的益處。文藝作品要發乎于心,“為賦新詞強說愁”,曲解了創作的目的和意義,這樣的作品要么脫離實際,要么矯揉造作,與時代亦無益。大凡精品,往往有感而發,是作者內化情緒對外界的反應,是真實的發聲體。
為時代“潑墨”是文藝的責任,這是由文藝作品的性質所決定的。流芳百世的作品,如《紅樓夢》,都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研究價值,這些文藝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藝術追求——守道。傳世的經典都有這樣的優點,它是作者的經歷和別人眼中的國家發展歷程的綜合,可以說,不是歷史,但一部好作品就是一部時代發展史,字里行間,墨香透出的是變遷社會此起彼伏的動態感和音符律動。
其實,文藝創作有諸多功能,自娛自樂也好,渡人濟世也罷,都是在不經意間被打上時代的印記。只要文藝工作者心懷天下,或者擁有真善美的任何一樣品質,這些品質都會在作品中有所體現,因此,說到底,文藝作品的真正操盤者就是文藝工作者。作者的品行就是作品的品行,作者端則作品正,因此,文藝創作是一體性創作,從文藝從業者的品性熏陶到作品的框正取真,這都應該是文藝的關注點。
為時代“潑墨”,就是“為生民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世繼絕學”,時代感是文藝的生存價值和收藏價值,贏得眼前、輸了未來或者當下無意義、未來值千金的文藝作品都不是合格的文藝作品。文藝當有道,文藝當趨時,這才是文藝的歷史使命。(徐云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要不斷提升“為善美而文藝”的能力
- 2014-10-27文藝創作應扎根泥土立足生活
- 2014-10-27讓文藝洋溢出法治氣息
- 2014-10-27文藝要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貢獻力量
- 2014-10-27文藝創作應有“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