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整修、管道改造、綠化建設、外墻粉刷、完善安保措施等多項工程的開展,讓一個個老舊小區的環境越來越好,重新煥發青春活力。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變化,環境變好了,人的心情也舒暢了”。(石家莊日報)
老舊小區是每個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城市文明陽光下的“陰影”,每個生活在其間的居民對此都非常關注。筆者認為,老舊小區改造是推動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的一劑良藥,意義和作用都非常重大。
抓老舊小區改造,可以補齊城市文明程度的“短板”。老舊小區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薄弱環節,抓老舊小區改造,就抓住了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牛鼻子”。根據“木桶原理”,一個木桶的容量并不是取決于它最長的那塊板,而是決定于最短的那塊。城市的文明同樣如此,有人說一個城市的下水道代表了城市的良心,那一個城市的的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才能真正考評出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中央文明委領導顯然也看了這一點,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的深入基層、騎車查看社區小巷活動正是在考察一個城市真正的文明程度。抓老舊小區改造,克服薄弱環節和瓶頸,才能補齊短板,推動城市文明程度水平的提升。
抓老舊小區改造,可以直接提升居民的文明程度。心理學中有個“破窗理論”: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筑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后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試想假如老舊小區垃圾遍地,污水外溢、路面坑洼不平,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怎么會珍視自己生活的環境,亂扔垃圾、亂貼亂畫等不文明行為就會大量出現。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小區舊貌換新顏,道路平坦、環境整潔,居民自然會珍惜自己的環境,結果是“小區環境好了,大家都搶著打掃衛生,看到有人扔垃圾,小區居民都會主動上前制止,自發維護小區衛生”。
抓老舊小區改造,是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是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的應有之義。文明城市創建是為了讓市民生活得更文明、更美好,衡量文明城市創建各項活動成效的最重要標準是群眾滿意不滿意。在文明城市創建中進行老舊小區改造,“完善排污設施、路面硬化、垃圾清運、樓體美化、安保設施等”,無一不是切切實實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居住生活環境改善了,人們的素質提升了,生活更美好更舒心了,市民自然會自覺維護和珍惜改造后的優美環境,進而更加支持、擁護、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老舊小區改造是接地氣、顯實效、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像是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能夠引起了一些列好的連鎖反應:改變老舊小區環境——提升居民素質的——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和秩序——提升城市整體文明程度……。實在說,老舊小區治理并非易事,可以說是“良藥苦口”,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在文明城市創建中下力氣,出實招,真真正正為群眾著想,時時處處為群眾謀利,就一定能在攻克老舊小區中存在的種種“頑疾”,讓城市的機體更健康,讓城市的整體更文明。(雷立存)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規矩”是文明的“嫁衣”
- 2014-10-27規范文明言行 養成良好習慣
- 2014-10-27東山縣實施《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方案
- 2014-10-27分流游客加強勸導 福州沙灘公園不文明行為少了
- 2014-10-27廈門:旅游帶上"文明味兒" 收獲最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