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即使是那些主張“純藝術”、“純文學”的人,最終還是把文藝與道德聯系起來。比如,“純藝術”主張的鼻祖康德,認為“美是道德的象征”。那位“為藝術為藝術”觀點的堅定支持者、法國作家泰奧菲勒·戈蒂埃也承認“荷馬的詩、拉斐爾的畫,在提升人的靈魂方面,比一切道德家們的論文所起的作用還要大”。
文藝作品是培育民族精神、引領道德風尚的火炬。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會對人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鋼鐵是怎么煉成的》、《牛虻》、《紅巖》等文學名著激勵了多少革命青年?而也有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在有害讀物的侵蝕下失足成恨,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文藝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期待廣大文藝工作者自覺弘揚文以載道、崇德尚藝的文化傳統,“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創作更多“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記錄精神的跋涉、煥發人性的光輝、引導道德的風尚,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