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新華網)
文藝的生命力在于創作,而創作的核心在于人民。在市場經濟蓬勃之時,能夠創作出既有思想內涵又能受市場歡迎的作品固然好,可是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么人們就必須要做出取舍,絕不能利益熏心,甘當市場的奴隸,讓庸俗作品堵塞了清晰的思維,讓單純的娛樂取代了精神愉悅。
在國內不少文藝工作者愿意潔身自好不與低俗為伍,不愿意用庸俗文化吸引他人眼球,希望用特殊的表現手法來詮釋自己的作品內涵。可是站在觀眾的立場而言,一部作品如果講的全是高深的東西,那么恐怕欣賞者還未能真正的走進作品本身就已經感覺到乏味了。因此過于追求市場利益固然會造成文化在精神層面上的流失,成為市場的奴隸,可是光有一腔熱情而不去實事求是的做好市場調查,抓住切合老百姓生活的題材,以通俗的表現手法升起人們心中的太陽,那么禁錮文藝的恐怕只會是我們自己。
在過去很多人會認為“文藝”是知識分子專屬的詞兒,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內涵總是讓人望而卻步。然而人們可曾真正的想過,如果文藝領域只是知識分子和有為青年舞文弄墨的平臺,那么這缺少親和力,難接地氣的“文藝”精神是不是只能帶給少數國民身心的愉悅呢?倘若人人都以“高端文化”來定位“文藝”,疏遠“文藝”,認為其難懂,于是避之,那么傳承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文學藝術作品還能有其深刻的感染力嗎?恐怕文藝一旦與基層人民相隔離,那么再好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只能成為遺留在歷史和記憶中的滄桑。
說到底文藝需要過渡,需要傳承,需要定位,需要不斷的創作和植入夢想。“通俗”與“低俗”只有一字之差,可是產生的社會效益卻截然不同。低俗作品讓人變得世俗,找不到正確的價值觀而通俗作品往往以其深入淺出的表現手法將正能量注入老百姓的心中,成為基層人民“懂的起”,“學的會”的一種文化藝術。
“我們的藝術應當比現實站的更高,應當使人不脫離現實又高于現實”,如高爾基所言,人只有在文藝作品只有不斷的挖掘生活,詮釋生活,創造夢想才能真正的不負這個時代。(梓涵)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13央視聚焦廈門創新城市治理 文藝曾厝垵成生動案例
- 2014-09-30東山縣中興社區舉辦“迎國慶、慶重陽文藝茶話會”
- 2014-09-30仙游縣:鯉南中心舉辦慶國慶文藝匯演
- 2014-09-25讓文藝走向大眾 集美文藝講堂系列公益講座開講
- 2014-09-22文藝作品理應撐起時代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