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設法治政府述評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齊中熙 安蓓 何雨欣)以何種方式治國理政,這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抉擇,在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方面不斷邁出重大步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既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著眼未來的戰略部署,必將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給權力設置邊界,打造高效政府
“法無禁止皆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高橋綜合服務大廳內,這塊招牌格外醒目。一年多來,在上海自貿區這句話已深植人心。
“我們先在網上做了負面清單的自動比對,只要填上企業經營范圍,就會直接跳出窗口告知,只要備案,不用審批。”拓佳豐圣(上海)科貿有限公司代理人錢圣榮說,“網上申報半小時就能搞定,隨后帶齊材料,到服務大廳就能一站式受理。而過去外商獨資企業拿到證照至少要20多天。”
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本屆政府成立以來,三份“清單”著眼于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有限”政府,簡政放權先行、制度建設跟進,以潤物細無聲的法治精神與制度建設,推動改革從政策推動向法治引領轉變。
長期以來,政府職能存在“越位”和“缺位”:一方面,政府對于市場主體過多干涉,限制了民間投資的活力和空間,還容易產生權力尋租及腐敗;另一方面,在環境保護、社會管理等一些需要政府監管的領域,卻不能有效發揮作用。
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通過制定負面清單,“法無禁止皆可為”的理念基本站住了。由此衍生出來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等改革,正在確立一種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在經濟學家常修澤看來,“三張清單”三位一體,具有清晰的邏輯:
“負面清單”從經濟改革切入,瞄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打破許可制,拓寬創新空間;“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從行政體制改革入手,界定政府權力邊界。
一年多來,國務院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一批涉及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生產經營活動許可,以及資質資格認定事項被取消或下放。10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次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至此,本屆政府中央層面的核準工作量減少約76%。
與此同時,政府管理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后監管:國務院出臺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著眼于推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市場監管體系。
“要在現有的簡政放權、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基礎上,大力推行權力清單制,削減行政權力,切實劃清政府和市場、社會、企業之間的關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權力運行受到嚴格的規范和制約。”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表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7-21社會法治勿因“肖像權”造成困擾
- 2014-05-22漳平市舉辦檢察杯“共襄法治共享出彩”微話劇匯演比賽
- 2014-05-12南安:大力培育特色法治文化 打造“法治南安”
- 2014-03-20起于涉法也應終于法治
- 2014-03-20“以法治污”才能還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