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亮 通訊員 鄧文桂)清流縣嵩口鎮有個遠近聞名的苗木村,叫立新村。村民們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育苗賣苗,幾十年經營,客戶五湖四海,去年村里苗木產值達1100多萬元。
育苗是個有一定風險性的行當,立新村這些年能越做越大,靠的是什么?記者聽完村民們講的幾個故事,得到的答案是:“誠信”二字。
有誠信,苗木賣得長久
眼下雖不是賣苗的旺季,可立新村村支書劉穩生還是忙得夠嗆,昨天才剛從龍巖調了一批營養袋苗回來。“這可是我今年剛聯系上的大客戶,其中還有一段故事嘞!”老劉談了開來。
今年4月12日,龍巖上杭的付老板通過網絡向劉穩生買了2萬株的苗木,總價是10800元。當天上
午10點,通過手機銀行向老劉打了款。大概是數字按錯了,這一筆款項到賬時變成了108000元。兩人當時都沒注意到,晚上11點,老劉記賬時才發現,苗款變成了10倍,老劉倒吸了一口氣,立馬就給付老板打了電話,說明了情況。因為手機銀行用得不利索,第二天一大早,他匆匆地趕到嵩口鎮農村信用社,把多出的97200元苗款匯給了付老板。
就這樣一段小插曲,卻讓付老板認準了劉穩生這個朋友。付老板一有苗木需求就找老劉,半年不到,兩人之間生意往來已經好多筆,不僅不用預付款,價格也比其他人更優惠一些。
對此,計生戶劉華連也深有體會。2009年2月,經朋友介紹,來自尤溪的吳老板向劉華連家買了7萬株苗,總價7000多元。工人們在裝
車時,吳老板正在他家喝茶。裝好車后,吳老板隨車前往尤溪。劉華連打掃時,發現一個黑色的背包落在沙發上。打開一看,好幾疊的百元現鈔。“那個時候苗木生意還基本上用現金,我估摸著得有五六萬元的樣子。”于是,她立刻就給吳老板打了電話。
這事以后,吳老板每年都會來劉華連家買苗,從來不壓價,每百株的損耗也不扣。“今年春天,吳老板還向我家買了50萬株苗。留住了幾個大客戶,銷路基本不用愁了。”劉華連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25龍巖市開展文明城市誠信旅游活動 擦亮文明窗口
- 2014-08-25思明區價值觀系列論壇啟動 企業家打頭陣談誠信
- 2014-08-20福建將建誠信“紅黑榜” “老賴”出行有麻煩
- 2014-08-20福建省召開“構建誠信 懲戒失信”實施情況新聞發布會
- 2014-08-18誠信才是真正的“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