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1日魯迅文學獎揭曉以來,一波又一波的質疑沒有消停過。8月11日魯迅文學獎發榜當天,外界都在質疑周嘯天是否有資格得這個詩歌獎;8月13日,作品參評報告文學類別但得了零票的小說家阿來公開表達憤怒;8月14日,一篇名為《關于魯獎落馬的告白》的文章開始在網上流傳,在文中,作者梁衡表示自己的文集《洗塵》中的一篇文章涉及“文革”敏感問題,差點也遭遇零票。(8月15日 人民網)
魯迅文學獎幾乎每次評獎結果都會遭受質疑。面對質疑,我們可以有兩種解讀:一種解讀是對于魯迅文學獎的質疑已經說明這個文學獎項已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化解其危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另外一種解讀是,魯迅文學獎之所以能夠遭遇質疑,從一個側面也說明這個獎項的重要性。在這兩種解讀中,魯迅文學獎本身也更是應該在質疑中走向公正,讓人們心目中這個原本就極其重要的獎項再次回歸文學的本真,也能夠對于整個中國文學創作成為一個重要的激勵作用。
讓魯迅文學獎在質疑聲音中走向公正,這首先需要明確評選的規則以及透明的原則。魯迅文學獎作為一個文學獎項,其以魯迅的名字命名這說明魯迅的地位和價值。但是,在評選的過程中,更是需要有透明的原則,到底應該投票給誰,到底好在哪里,到底評選了誰的作品,這些內容都需要明確化。只有規則明確,才能消除公眾的質疑。這永遠是第一步,對于魯迅文學獎來說,其地位已經不容撼動,因為有魯迅的名字,也有著歷年來經典作品的積淀。不過,當評選的規則和程序不再透明的時候,這樣的地位或者就會發生偏移和變化,在這個關節點上需要進一步理清評選的規則和程序,必須走透明路線。
另外,對于魯迅文學獎的質疑,更是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有效回應。質疑說明公眾重視,但是這樣的重視不能充耳不聞,更不能任其泛濫成災。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看到的是從11日到現在,既沒有正式的回應,也沒有官方的回復。而這樣的一種態度本身就更是能夠增加質疑的程度。試想,如果對于魯迅文學獎來說,能夠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有力回應的話,這樣的質疑可能就會煙消云散或者不堪一擊。因為真相總是打擊謠言和質疑的唯一利器,而如果不進行回應的話,我們可以想象到的是,質疑越來越堆積的結果就只能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人們覺得這樣的質疑是有道理的,從而將魯迅文學獎本身的價值貶低。
公正,永遠是人們對于魯迅文學獎的期盼。在這樣的期盼中,魯迅文學獎更應該接受質疑,然后追尋著質疑的痕跡進行細致入微的調查。但是由于文學這個東西總是特別主觀的內容,在評價體系上也永遠有著說不清楚的時候,所以,不妨在魯迅文學獎評選結果出來之后,再次讓大眾進行評審。這樣的話,魯迅文學獎本身或者能夠更坦誠地從質疑聲音中走向公正,成為魯迅文學獎本來的樣子。(蘇彥)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11-10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 李長春劉云山致信祝賀
- 2010-10-22南帆評論集《五種形象》獲魯迅文學獎
- 2010-10-22“魯迅文學獎和魯迅狗屁關系都沒有”?
- 2010-10-21魯迅文學獎需要“羊羔” 抓準分配失衡的穴位
- 2010-10-21福州作家摘得魯迅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