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正式出爐,福州作家、評論家、學者南帆憑借評論集《五種形象》(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摘得“魯獎”(文學理論評論類大獎)。這是南帆先生第二次“染指”這項全國最高規格的文學大獎,上一屆摘得的是散文雜文類大獎,“跨界摘獎”在魯獎史上并不多見。南帆兩次獲“魯獎”
據省文聯書記處書記、作協主席楊少衡介紹,福建曾三次摘得“魯獎”,第一屆郭風榮獲“散文雜文榮譽獎”,何為摘得“優秀散文獎”,上一屆(2007年第四屆)南帆憑借《辛亥年的槍聲》(海峽文藝出版社)摘得“優秀散文雜文獎”。這一次南帆再次獲獎,可喜可賀。
楊少衡說,“之前南帆的呼聲就很高,無論是在評委中還是在網絡上,一直高票領先,從最終的結果上看也是如此,在五部獲獎理論作品的名單上,南帆的《五種形象》按得票數排名第一。福建是文藝理論的大省,出了一批文藝理論的名家——孫紹振、南帆、陳曉明、朱大可、謝有順,他們在全國都是一流的,這一次獲獎算是彌補了福建文藝評論缺席魯獎的空白。” 11萬字專著討論“五種形象”
昨日正在北京開會的南帆說,這部專著《五種形象》是由五個章節和一篇很長的附錄組成的,書不厚,僅僅11萬字。
引用南帆先生這本書的一段“序言”,有助于我們理解這本書的內容:
典型、現代主義、底層、小資產階級、無厘頭,這幾個概念一度在文學史上十分活躍。有的概念匯聚了多種理論脈絡,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主角;有的概念因為頻繁使用而慢慢磨損、變形,從而派生出種種歧義;有的概念逐漸僵硬,開始喪失活力;有的概念剛剛登場,挾帶了某種新興的文化潮流??傊?,這幾個概念不斷地形成種種理論的漩渦,持續制造形形色色的文學波瀾,甚至呼風喚雨。因此,清理這幾個概念的來龍去脈,即是清理我們的文化想象如何介入歷史。
……對于二十世紀的許多知識分子說來,文學始終是一個開闊的領域?!S多時候,各種觀點、各種思想利用文學進行交鋒;文學舞臺上的知識分子關注的不僅僅是文學。因此,這幾個概念時常超出文學范疇而從事某種宏大的歷史敘事。
可以想象,這本書處理的是當代文化之中相當復雜的理論問題。評委舍棄了許多厚厚的理論著作而青睞一本十來萬字的著作,肯定有他們的理由。南帆先生說,書中加上的附錄擴大了問題的文化背景,同時,因為附錄是對話體,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通過文學對話世界
上一屆南帆獲得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大獎,獲獎感言是:獲獎是件愉快的事情,與之相伴的是動力與壓力。源于內心的召喚,我們投身文學。筆在右,紙在左,生命在句子之間蜿蜒。這是美好的人生之旅,愿魯迅先生不斷地照耀我們。
再次獲獎,他又有何感言?
南帆說,組委會也要求他寫一個感言,他想表達的意思是:有效的理論語言不是制造封閉的思辨城堡,文學批評首先是和文學對話,繼而通過文學和世界對話。(記者宋暉)
南帆,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本名張帆。1975年下鄉插隊,198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1984年研究生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F為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社會科學院院長,福建省文聯主席,“閩江學者”,福建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