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主動讓座了,但偶爾遇到一些讓人無語的情況,你還會讓座嗎?7月16日下午,剛做完兼職踏上回程的大三學生王丹丹(化名),坐在276路公交車上,一名老人將唯一的空位讓給了十六七歲的孫子,卻要求坐在一旁的王丹丹給其讓座。王丹丹沒有讓,老人一直大聲抱怨其沒教養,惹得車上乘客一片討論。(7月20日《重慶商報》)
公交車是城市文明的“流動窗口”,是公民道德素養的集中展示之地。主動讓座,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也表現出公民個人的素養修為。然而,乘客有讓座的義務,老人卻沒有逼人讓座的權利。尤其是這位老人將唯一的空位讓給了十六七歲的孫子,卻要求坐在一旁的女孩給其讓座,難免令人瞠目。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來,這位老人是很深刻地領悟了這句古老的格言,可惜只把對象對準了自己有利的方面,一面自己不坐卻給疼愛的孫子坐,一面要求別人的孩子讓座,設立雙重標準,其實是對“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違背,推己及人,你疼愛的孫子何嘗不是別人眼中“書白讀了”而不懂得尊老愛幼的年輕人,那名女大學生又何嘗不是別家長輩疼愛的晚輩?
這位老人一切從自我出發,以無知無畏的方式責罵、訓斥沒有把座位讓給自己的年輕人,其行為本身可能就是不道德的。尊老愛幼本是“一體”的,言傳不及身教,讓自己十六七歲的孫子霸占著座位,卻用道德的標準來訓誡、要求別的年輕人,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公交座位,似一面鏡子,屢屢檢驗出道德素養的缺位。這件事大家都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老人的自私自利毋庸置疑,而那位孫子心安理得接受奶奶的座位,在奶奶與別人爭吵時,一直在低頭玩手機,一副置身事外、漠然以對的樣子,他的冷漠與自私何嘗不是奶奶潛移默化的結果?而女大學生也應該把座位讓給老太,如果因為別人的不妥,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都將退化,這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的。
事實上,很多老人都是慈祥可敬的,如鄭州老人提出給辛苦的年輕人讓座,四川老人回贈讓座者紅包;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主動讓座……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讓座和感謝的良性循環中,道德的力量暖人心田。與因座位而產生的爭吵、責罵比起來,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可見這場“讓座風波”里,沒有贏家。
康德說過: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讓我們深深感動,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道德素質從來不分男女老少,文明社會需大家攜手創造。將心比心,彼此寬容,友愛互助,是優良傳統和現代文明的共同要求,切莫指責、抱怨、寄希望于他人,而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王麗美)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19讓座這“小事”
- 2014-02-27“圍觀讓座”也是一次道德教育課
- 2014-01-22讓座還是不讓座,這是個問題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