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午12點左右,成都一輛駛往五桂橋公交站的81路公交車上,因為讓座問題,一老一少兩人發生了沖突。有意思的是,爭執雙方不是讓座的“主角”,而是旁邊圍觀的群眾。(2月18日《天府早報》)
以往圍繞公交讓座發生沖突的時候,都是要求讓座者和不讓座者之間的事情,但是這一次卻比較特殊,在經過別人的提醒之后,年輕人站起來給身邊的老年人讓了座,卻引發了周圍其他乘客不同的看法,進而發生了爭執。而這件事經過媒體報道以后,又引起了網友的圍觀和爭執。
其實在筆者看來,這樣的爭論,一方面說明對公交讓座這個問題上,公眾和網友的看法仍舊比較多元,并非是簡單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另一方面,這樣的爭論,也是有其價值和意義的。俗話說理不辨不明,通過這樣公開的辯論,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到公交讓座的道德內涵,這實際上也是一次文明洗禮和道德教育的過程。
縱觀爭論雙方的觀點,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一方覺得年輕人就應該給老年人讓座,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另外一方則覺得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年輕人有時候比老年人還累,也應該得到一定程度的諒解與寬容。這樣的觀點碰撞,理念沖突,實際上也預示著公交讓座這個道德范疇的話題,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簡單,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背景下,它有著自己的復雜內涵。
尊老愛幼,體諒弱者,照顧病殘,這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應該在我們這代人的身上丟失,不應該在我們這個社會消失,但是具體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頻頻發生因為不讓座而導致的誤解和誤傷事件。比如坐著的確實是一位年輕人,但是他可能正發燒感冒,身體虛弱,本身就是需要別人照顧的對象,這種時候要強制他給身邊的老人讓座,是否合理?比如年輕人加了一夜的班,正筋疲力盡的坐車回家,身邊的老人卻體力充沛,精神抖擻的出門鍛煉,到底誰該給誰讓座更合適?
關于這一點,陳凱歌在他的電影《搜索》中已經做了生動的演繹和充分的討論,確實值得我們好好反思。這并不是說傳統的尊老愛幼的價值觀在當今社會不需要遵守了,而是說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目光不能太單一,太絕對化。讓座問題說到底屬于道德范疇,而道德問題和法律問題有著根本的不同,法律黑是黑,白是白,道德卻難以這么黑白分明,也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更合適,更符合現代人的需要。
說到底,讓座是值得鼓勵的美德,體現了一個人的文明素質和道德修養,但是別人不讓座,我們也不能惡語相向甚至是拳腳侍候。在公交讓座這個問題上,照顧弱者,體恤病殘是基本底線;互相體諒,彼此理解是共同原則。如果人人都有底線,講原則,就會少一些紛爭和鬧劇,多一份和諧與美好。(苑廣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干凈中國”是文明中國的前提
- 2014-02-27為環保改變過節習俗是文明的進步
- 2014-02-27文明過節 “開門炮”不妨禁放
- 2014-02-27別以“回歸自然”之名玷污旅游文明
- 2014-02-27煙花遇冷空氣好轉 生態文明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