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醫生出門總要背上他的“赤腳醫生”的箱子。
1970年成為
首批赤腳醫生
潘福惠今年65歲,小時候生病要去隔壁洋山村衛生院就診,6公里的崎嶇山路要走一個多小時。1969年,20歲的潘福惠正在讀初三,被仙山村送到洋山村衛生院學醫,和他一起去的還有一個同齡人。學習的過程是艱苦的,最終堅持下來的只有潘福惠。在洋山村衛生院李師傅的指導下,潘福惠學會了中醫和西醫。
1970年,在李師傅的帶領下,潘福惠回到仙山村,成為全國首批赤腳醫生,一干就是40多年。“老潘人很好,經常詢問我們的身體狀況。”村民們告訴記者。
出診收入低
他亦醫亦農
仙山村是福州最偏遠的貧困村之一,如今年輕人都去外地打工了,村里只剩老人、婦女和孩子。只要是鄉親打來電話,不管多遠,也不管是什么病,潘福惠都會背起藥箱上門服務。
2002年的一個夜晚,村民潘福宜腹痛難忍,潘福惠晚上10時許冒雨出診。經診斷,潘福宜是胃出血。潘福惠趕緊打針止血,可潘福宜的病情并沒有好轉。半夜,潘福惠和幾名村民一起把潘福宜抬到幾十公里外的縣醫院。醫生說要住院治療,潘福惠幫潘福宜墊了1000多元的住院費。縣醫院的醫生說,幸虧潘福惠及時對潘福宜進行了處理,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在村里當赤腳醫生收入極低,潘福惠1970年在仙山村衛生所工作時,一年只能掙500工分(相當于40元),無法養活一家人。潘福惠除了給村民看病,還要到生產隊干活,多掙點工分補貼生活。即使在現在,潘福惠每次出診也只收3元~4元的診費,一個月只能掙幾百元,他的主要收入來自種田和養雞養鴨。就算如此,潘福惠也從未想過放棄。
他的“赤腳醫生”診所經常有人來“光顧”。
無人接班
讓他煩惱
如今最讓潘福惠煩惱的,還是找不到一個可以接班的人。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了,由于村衛生所沒有養老保障,外地學醫的人也不愿意來。
當初兒子高考時,潘福惠堅持讓兒子報考醫學院校,希望兒子大學畢業后能回到村里為大家看病。可是潘福惠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兒子大學畢業后直接留在福州的社區醫院工作,不愿意回到村衛生所接班。無奈,潘福惠只好繼續給村民看病。
前兩年兒子想接潘福惠去城里生活,福州市區一家醫療機構也想高薪聘請他,都被他拒絕了。潘福惠心里一直放不下村里的鄉親,他說:“如果我不干了,那村子里的人就沒地方看病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18李育森:拐杖老師用“堅韌”“堅守”感動山村
- 2014-06-17豐澤區檢察院五個提升效能堅守廉潔自律底線
- 2014-06-17堅守書店就是拯救文化
- 2014-06-17國人圍觀世界杯要堅守法律底線
- 2014-06-17國人圍觀世界杯要堅守法律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