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萬存
對廬山的印象,最初來自于課本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再后來上世紀八十年代看到電影《廬山戀》中展現的廬山美景,飄渺的云霧、幽深的林蔭小道、朦朧優雅的云山霧靄、含蓄厚重的人文底蘊,對神秘的廬山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期待有一天能和廬山有個“親密接觸”,切身感受一下那向往已久美輪美奐,令人陶醉的絕世美景。
當終于有機會于一個四月的清晨,奔赴廬山時,內心激動萬分。坐上上山的車,山勢迂回、盤旋,山路很窄,多數路段剛夠兩輛汽車擦身而過,會車時非常驚險,難怪聽司機說“在城市里開十年車,不如在廬山開一年”。隨著海拔的升高,路兩邊景色也越來越有層次感,山間小溪在潺潺地流淌,各種小鳥在林間清唱,晶瑩的露珠在草尖滾動,艷麗的野花在路旁綻放,剛才還在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同車的幾個女孩也都安靜了下來,一個個專注地望著窗外。路兩旁高大的樹木唰唰地向車后倒去,從車窗往外望出去,廬山在前方好像伸開粗壯的臂膀帶著幾分綠意和清涼歡迎旅人,車蜿蜒著逐漸向上爬升,魂牽夢縈的廬山也越來越近。廬山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一山飛峙大江邊)形成了奇特的氣候,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是享譽國內外的“避暑勝地”;這里,動植物資源豐富,群山疊翠、生機盎然,暖春樹綠花艷,盛夏湖青幽翠,金秋滿山紅楓,隆冬冰瑩玉潔,也是舉世聞名的“生態名山”。
在汽車蜿蜒爬行四十分鐘后,就到了目的地——牯嶺鎮,牯嶺鎮是廬山政治、經濟、文化、旅游接待的中心,世界上少有如此繁榮的高山嶺鎮。其正街牯嶺街干凈整潔,兩旁綠樹成蔭,芳草萋萋,鳥語花香,街邊有眾多的商店和餐廳。
沿著曲折通幽的林蔭小道步入花徑,正逢桃花怒放、山花爛漫,屢有頭戴花環的女游人穿梭其間,嫵媚耀眼,與幽靜清爽的美景相映成趣。花徑,相傳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被貶任江州司馬,暮春游廬山至此,看桃花盛開,感時而作:“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隨后又提筆留下了“花徑”二字,此后人們遂將此地叫做“白司馬花徑”。花徑旁是如琴湖、因湖面如一把提琴而得名。湖中有湖心島,呈橢圓形。島上有九曲橋與湖岸相連。島四周蒼松翠綠,宛如一根碧綠的“項鏈”平鋪在湖面上,島東端建有憶琴亭,西端建有一水榭。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