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星航
每次經(jīng)過這里,我都要朝那棟房子多看幾眼。
每次走在附近,哪怕多彎幾條道,我也要轉(zhuǎn)到這里,瞅瞅文化坊的一草一木。
親切,溫馨,令人流連忘返。
現(xiàn)在的北京路美佳華一帶,早已成為沙市的鬧市區(qū),人頭攢動,商賈云集。美佳華后面是兩棟八層樓的房子,旁邊也有三棟樓房,再后是一條小巷,每天有早菜市。
如今這里裝扮一新,重新修了路面,通了下水,置了花壇,種了植物。
我在文化坊住了二十多年。
這座城市以小巧琳瓏著稱。沿長江帶狀發(fā)展的格局,奠定了水文化的基礎,一部三國史,演繹出多少傳奇故事。與長江并行的沿江大道、中山路、北京路、江津路、長港路、荊沙大道,已是城市的主干道。與長江呈丁字型的新沙路、塔橋路、園林路、江漢路、紅門路、紅星路、豉湖路、三灣路將城市切割成許多方格,八十多個社區(qū)分布其中。
沙市的建筑物也越來越高。一九七八年,我隨就讀的學校到位于便河的工藝大樓參觀,老師自豪地說,這是目前沙市的最高建筑。后來出現(xiàn)了微波大樓、海聯(lián)大廈、建行大樓、水瓶廠科技樓、沙隆達科技樓、工行大樓,如今又被楚天明珠、晶崴大酒店、君臨天下、安良百貨、時尚豪庭所取代,特別是江津西路的高大建筑群,已現(xiàn)大城市的雛形。
城市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一些古老的街巷、建筑、地名永遠成為了歷史。試想,若干年后,我們的后代不知是否記得刺柱、鐵欄桿、老八棟、缺口子,是否記得便河西曾經(jīng)有過書店、劇團、電影院、小學,是否記得紅星南路口曾是制造出國家銀獎的沙市熱水瓶廠呢?
歷史總是翻開新的一頁。當我們走向未來的時候,過去的記憶、痕跡也應該留下一些吧。
記憶的空間是有限的,只有當事情發(fā)生時,你思過、想過,并影響到你的思維和腦波,這才被儲存在腦海里。時間久遠,歲月流逝,一旦你被某種相似、相近的情感或物體所觸動,記憶之門才再次打開,往事如水汩汩從心頭流過。
所以,記憶是情感的存儲,是思想的倉庫,是靈魂的歸宿,是人生的開關(guān)。
在一個地方住上二十多年不算短吧,人生有幾個二十年。
一九八四年,原單位在文化坊給我分配了一套住房,這是一棟兩層樓房,說是一套,實際只有三十多平方米,沒有衛(wèi)生間。
這里原有六棟平瓦房,挺簡陋的,大概五八年建成,最早是用作工棚的。每棟十間,家與家之間用篾糊的墻壁。另有兩棟兩層樓房,估計六三年修成,我就住在里面。
能在二十歲出頭就分到一間房子,這是很幸運的,當時不知有多高興,從郊區(qū)搬到鬧市,
上班近,晚上燈火輝煌,好吃的,好玩的,應有盡有。不過,那時的我參加工作不久,工資又不高,記得一九八0年我的月薪是39.01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zhèn)
- 2014-03-26鯉城區(qū)和諧家庭文化創(chuàng)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