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聞呼兒喚女聲
http://www.caoliu14.com?2014-03-31 17:29? ?來源:新華副刊
我來說兩句
文/李清璽
小時候貪玩兒,天黢黑了才回家,每到飯點,家長便扯著喉嚨大喊,喊孩子的乳名:鐵蛋——狗剩——七斤——八萬……那叫聲,此伏彼起,穿過層層煙靄,在窄仄的街巷里回響。
通常,這樣的喊叫是奏效的,能夠把貪玩的孩子叫回來。但有時候,譬如大家正玩得起勁兒,譬如對某件玩意玩上了癮,譬如毛豆、山藥和青棗還未烤熟,這節骨眼上,不要說喊叫,就是八頭牛也拽不回來。
應一聲:“哎——”或“知——道——了——”,還算不錯。若在興頭上,是萬萬應不得的,家長會循著聲音一路找來,找到了,“好事兒”便露了餡,難免會招來一頓打罵。最好的對策,是裝聽不見,由著家長扯天連地地喊。
起初,喊聲還算悠揚的,長一聲短一聲蠻有節奏。聽不到回應,喊聲便有些急促,聲音高了八度,語速增了一倍。待到總不見動靜,喊聲中便露出焦慮和緊張,嗓音嘶啞和顫抖起來。這種緊張和不安傳遞得很快,左鄰右舍都伸長了脖子張望。
有熱心人聚攏來,七嘴八舌地反饋信息,“放學的時候,一群孩子看打鐵,好像有他。”“收工的時候,他們還在西城墻爬上爬下的。”“天擦黑的時候,他們在南大坑里玩火呢。”于是家人放下碗筷,兵分幾路去找。
人被找回來,挨罵是免不了的。“蔫頭匪,喊你半天裝聽不見,大家飯都吃不消停!”“滿世界瘋跑、騷跑,一天到晚沒個正行!”“你就瘋吧,早晚被放迷花的放了去,看你怎么回來!”灰頭土臉的我,站在桌旁,低著眉順著眼,好像接受公審。大家氣消了,才允許洗手擦臉上桌吃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