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又至“皇帝下榻處”,在這座歷經百年滄桑仍不失其高大原貌、獨特風格的建筑物前,我不由得肅然起敬,由衷地嘆服古時匠人們的智慧。相傳,康、乾二帝南巡時都曾在此駐蹕。據說康熙還賜予了房東家一個“滾龍繡錦毯”,覆蓋在其邁過的門檻上。清時大小官員凡經過此地,見滾龍門檻,如見君面,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均行大禮,成一典制。念及順和村馬家接駕有功,乾隆皇帝又曾為馬家題寫了一塊匾額,上書“善行可風”。這塊匾馬家一直視為無價珍寶和至高榮耀,還專門建了匾房,珍藏了230年之久,可惜“文革”期間被毀。讀著印在厚重磚墻與屋頂鱗次櫛比小瓦上的歷史遺跡,不覺感嘆了一句“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與“皇帝下榻處”相比,“狀元胡同”已然看不到半點當年的影子,盡管這里的古跡蕩然無存,但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卻能夠再次豐富游客的想象——傳說有次康熙初到南陽鎮,皇帝順口向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問道:“京城到濟寧,一路上山多、水多、人多,不知濟寧州何多?”少年聞聲不假思索地答道:“一山一水一圣人。”康熙聞聽面露微笑,雙目環顧,看到一家茅屋上趴著只花貓,風吹之時,貓卻一動不動,于是,又隨口吟道:“貓趴茅屋,風吹毛動貓不動。”恰巧,前門河邊有一狐正趴在岸邊汲水,狐貍的胡須都沾滿了水,看到此景,少年立即對答:“狐飲湖水,浪打胡濕狐不濕。”皇帝大為驚訝,想不到這依河傍湖的小鎮竟有如此神童,一時傳為佳話。而那少年也被鄰里譽為有狀元之才。當年,乾隆一行輕車簡從微服私訪至南陽的一所私塾,被教書先生認出,因皇帝詢問當地風土人情,無人能答,只好把順和村17歲的馬西華找來作陪回話。馬西華博覽群書,精通當地史跡掌故,他向皇帝介紹了長橋臥波、鳧山倩影等名勝,講島上人家或臨河而居、或面湖而住的地理環境及蘆柴小院、青磚高房皆柳遮蒲掩、荷葦屏窗,門前院后,碧波蕩漾的情趣。看到馬西華口若懸河、侃侃而談的儒雅風度,乾隆便說:“你或是棟梁之材或是樗櫟之株,朕要當面一考。”遂命隨行的紀曉嵐命題。紀曉嵐略加思索道:“皇上剛剛賜你銀兩,那就以《錢賦》為題,限時一柱香。”須臾工夫,馬西華便將卷子恭恭敬敬呈上,乾隆一瞧,但見字體飄逸飛揚,端莊大氣。再閱《錢賦》,不禁頻頻頜首:“《錢賦》揭露了金錢萬能、金錢至上的種種弊端,憂國憂民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篇切中時弊的好文章,你也有狀元之才,今后必得重用。”可惜馬西華少不更事,面對皇上欽點狀元沒有當面謝恩,過后,皇帝也把此事忘卻。次年,京城科考,馬西華很自信地趕到考場,按照他的才學,考個頭名不是問題,可是因他沒有賄賂當時的主考官,其考卷又因被他人更換而名落孫山。落榜返鄉的馬西華自此淡泊名利,不久便離開南陽鎮,從此不知去向。馬西華雖有狀元之才,但卻沒有真正成為狀元,于是也就有了“狀元胡同”的故事。
為彰顯浩蕩龍恩和銘記兩位才子,馬家族人便在村中豎起兩桿大旗,旗桿座由二石扣合使其不沾地土,寓高高在上直達云天之意,故稱“馬家不沾地旗桿”。但關于“馬家不沾地旗桿”的傳說,兒時的我聽到的卻是另一有著傳奇色彩的版本。相傳有一次乾隆下江南的時候,把大船泊在南陽島古運河里,喬裝打扮后棄船登岸了解民情。剛走至順河村,突遇大雨,只好在一大戶人家的屋檐下避雨。眼望大雨滂沱不停,想到沿途即將成熟的莊稼,不禁愁眉緊鎖,隨口說道:“秋風秋雨愁煞人!”忽聽窗子里有人答曰:“憂國憂民帝王心!”乾隆大奇,誰人能從一句話中窺出我有帝王之心?隨叩門拜訪。院主人名叫馬二禿,是鎮上一位富紳,他開門把乾隆迎至上房獻上茗茶。交談之中,乾隆隨把身份亮明,直驚得馬二禿長跪不起。臨行前,乾隆解下隨身玉佩贈給馬二禿以作紀念。此物為和田玉雕制,通身細潤如羊脂,上半部為一條祥龍盤旋,下半部刻一銅錢,龍尾卻從錢眼通到玉佩背面,粗看錢、龍分離,細看實為一體,隱喻“乾隆”二字。馬二禿有此信物,不需通報可直達龍庭州府。有此際遇,馬二禿便立大旗兩桿,意在光宗耀祖。至今,“文到閣老武到督,光棍不超馬二禿”的故事還被當地村民們傳為佳話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