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俊國
到水鄉各地走走,不僅能感受到各地淳樸的民風,領略到各地迷人的田園風光,就連一些地方的地名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地名的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值得人細細玩味。現略舉幾例,以饗讀者。
因歷史故事而成名:大營。大營原是一個小村的名字,現在是興化市大營鎮鎮政府所在地。相傳,大營乃北宋楊家將在此屯兵扎營,因營盤甚大故名“大營”。這也許是真的,因為與它相連的幾個村都是以“營”來命名的。它的東面的一個村叫東小營,西面離它不遠的村莊叫葛垛營,與它一河相隔的南面的一個村莊叫南小營。
不僅如此,整個大營鎮內留下了許多處楊家將在此生活過的痕跡。在大營糧管所東,以前曾有一根大木樁,老人們說,這是當年穆桂英的拴馬樁;在離大營4000米遠的沈莊,有兩個大井塘,其中一個有10米見方,莊上的老人說,這兩個井塘都是當年楊家將在此開挖供飲水用的,那個10米見方的井塘深不見底。民國二十三年我們這里發生特大旱災,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附近幾個村莊的人們就是靠這個井塘里的水才活下來的。
在大營鎮,跟“楊”字有關的地名也很多:卞楊、楊子港、楊子五莊等。
還有一說,大營是元末泰州白駒場張士誠農民起義屯兵的大本營,所以稱為大營。
因神話傳說而得名:九龍灘口。從大營沿332省道向東4000米,有一條寬闊的大河——屯溝河。據說因為當年在河的兩岸駐扎了大量的楊家將,因屯兵而起的名字。悠悠屯溝河,南接海河,北通北界河,綿延9000米,東西寬40多米,像一條潔白的綢帶,銀光閃閃。但在離南海河2000米的聯合村,有一段100多米長的河流,東西寬竟有200多米!河兩岸有大片沙灘,叫九龍灘口。這九龍灘口的名字就是因神話傳說而來的。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九條小龍從東海偷偷地出來游玩,一不小心,尾巴碰到了河岸。頓時,天空泥土飛揚,遮天蔽日,兩邊的河岸各被龍尾掀去了幾十米!那被龍尾巴掀去河岸的地方,留下了一大片河灘,人們就把它叫做九龍灘口,一直流傳到現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