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玉國
十八團渠是東西貫穿庫爾勒市的一條灌溉渠,主要是灌溉庫爾勒墾區及庫爾勒部分鄉鎮的土地,它是我們的前輩為兵團建設所做貢獻的見證,這是一條流淌了60多年的清澈的水渠,它是兵團人的象征,是兵團魂的所在。每當我看到十八團渠紀念碑,來到十八團渠旁,仿佛又看到王震將軍和步兵六師十八團官兵“屯墾戍邊、艱苦創業”的豐功偉績,我深深懷念前輩們,是他們用一雙拿槍的手,創造了兵團的輝煌。為了建設新疆他們用汗水和鮮血,使這塊大地展現出勃勃的生機,他們是兵團的第一代,是兵團人的魂。
翻開十八團渠的歷史,它是一部悲壯的歷史,是一部人定勝天的歷史。50年代初期,新疆剛剛和平解放,百廢待興,一支部隊來到這一個天山南側的小鎮—-—庫爾勒,那就是50年代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進疆部隊的一個團,步兵六師十八團。那時庫爾勒還是一個名不見轉的地方,周圍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亂崗沙丘。為了屯墾戍邊,建設這塊土地,當年,王震將軍曾親自來到庫爾勒踏勘荒地,在地圖上,他從孔雀河的上游,沿南疆公路到庫爾勒之間劃了一條紅線,他要求十八團的將士要將這條紅線變成造福一方的水渠。
開挖這條渠,只有簡單的工具,而沒有機械,全憑將士們的雙手,肩挑手挖,每一米渠道都灑下了將士們無數的汗水和鮮血,這是一條用血和淚,血與汗鑄成的渠,我的岳父就是十八團的一名戰士,說到挖十八團渠時,心情激動的告訴我“那時,修十八團渠,條件是很差的,干部和戰士是沒有分別的,大家都一樣,團長、政委和戰士一樣挖大渠。干活根本不分時間,頂著星星出,背著月亮歸,那真叫披星戴月。生活也是很艱苦的,吃的是缺油少鹽的水煮菜,住的是地窩子。為了早日修好大渠,部隊開展勞動競賽,奪紅旗,紅旗是流動的,營對營、連對連、排對排、班對班,定額是每個人3方,實際上每天都遠遠超過定額,有的戰士一天挖十幾方戈壁,勞動強度很大,工作時間又長,很多干部、戰士收工后倒下就睡,沒蓋被子受涼生病的很多,但是生病也不愿休息,在那種條件下,雖然很苦,可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在十八團渠的修建中涌現了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在修十八團大渠時,由于用石量很大,當時沒有交通工具,全是戰士們去幾公里以外的山腳下背石頭,一天要背七八趟。有一名女戰士,繩子磨斷了,一時找不到繩子接,情急之下,就剪下了自己心愛的辮子,結好了背石頭的繩子,繼續背石頭,那美麗的麻花辮攬起棱角銳利的石頭,這是一個美麗得讓人落淚的故事。
我們的前輩就是這樣用最原始的方法修建十八團渠,他們用雙手在荒原創造了人間的奇跡,十八團的將士只用一年的時間修好了這條造福庫爾勒人民的大渠,也為農二師的建設事業奠定了基礎。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