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祖寶(土家族)
成都這座城市,有三個很好的去處:一是意蘊深廣、展現兄弟情誼的武候祠;二是古意濃郁,可以尋覓成都發展印記的錦里古街;再就是飽含村野情趣、富于村居之樂的杜甫草堂了。三個景點各有特色,將成都妙曼的節奏,閑適的意境發揮得林漓盡致,而居于成都西門的杜甫草堂,更是使人性格恬靜,讓人流連忘返。
要說杜甫草堂,不能不說到杜甫其人。杜甫,字子美,唐代末期著名詩人,出身于河南鞏縣的一個官宦之家,處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時期,七歲就寫了人生的第一首詩。他的詩歌屬于現實主義流派,與同時代的李白齊名,由于其作品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又被稱為“詩史”,杜甫本人亦被稱為“詩圣”。
成年以后的杜甫,幾次參加科舉成考試均名落孫山,便四處游走,足跡遍布天下,人生的經歷不斷豐富起來,為他的詩歌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由于其詩才極高,被唐玄宗看中而留在身邊。安史之亂發生后,為避戰火,杜甫離開都城長安,但途中被叛軍抓回,再次回到長安,九死一生的經歷充滿了傳奇,只是機緣巧合,杜甫再次逃離長安。他一路南下,在保命的同時,仍能憂國憂民,寫下了《春望》這首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目之及,到處都是一派破敗荒涼的景象。
攜帶家口來到成都以后,便在這座城市西門的浣花溪邊結草為廬,安居下來,這一住斷斷續續就是四年,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就有240余首,他的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指的就是這個草堂。當然,當時的草堂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規模和檔次,或許只是一間茅屋,一條小溪,一線流水,一行竹林,點點炊煙,一星燈火。這才表明有生命的存在,這里的生活還要繼續,中華文脈不能斷層。主人早出晚歸,辛勤地養育老小。就是在這里,他寫下了千古名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后者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寫盡了人間悲情。人到失意時候,喝口涼水也塞牙,杜甫的后半生是和戰亂烽火,窮困潦倒,貧困交加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說,沒有這些痛苦經歷的磨煉,不可能產生一代詩圣,不可能成就一代詩史。
杜甫離開成都以后,伴著時事變遷,草堂便不復存在,詩人也早已客死他鄉,直到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下來,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