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仕華
據《宣恩縣志》同治二年版記載,“珠山曉翠”為當時“宣恩八景”之一。時過境遷,明珠山上這一盛景已然湮沒于時間的塵埃之中,不復存在。
立于城中繁華的街頭向南眺望,山巔之上,綠樹叢中,矗立著一座寶塔,塔身全為綠樹掩蔽,只露出一角黛色塔尖誘惑著人們的視線。2012年3月24日,春光明媚,吃過午飯,閑暇無事,一時興起,便爬上明珠山頂尋覓凌云塔的蹤跡。
一路上,草葉萌動,野花碎灑,滿樹的櫻桃花蓬勃出春季獨特的魅力。沒想到日日遠遠見到的凌云塔,真要找到它,卻要費一番很大的功夫。石子路盤曲而上,山坡上房屋依山而建,大都是二至三層的小洋樓,也有少數古樸的瓦房夾雜其間。現代與古樸,和諧地在一面斜坡上呈現。山上到處都是岔道,一不留神就走錯了路,多繞了幾大圈(這是我下山的時候才發現的)。
快至山頂,從樹叢中可見依稀的塔影。穿過一段林蔭小道,是一塊山巔平地,塔就矗立在平地中央。站在塔前從林間俯瞰,整個宣恩城盡現眼底,高樓如林錯落,貢水如帶潺緩。翻閱《宣恩縣志》得知,此塔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同治九年(1870)建成。掐算起來,距今已有一百四十二年的歷史。歷經百余年滄桑,依然雄風不減。
好一座古樸蒼勁的塔!一百多年的風雨,雖剝蝕了塔面的容顏,卻絲毫沒有改變塔身巍然傲立的氣質。于塔前凝神而立,對這座塔不禁又多了幾分崇敬,一百多年前工匠們鏗鏘的鑿石聲就恍如昨日。塊塊壘砌的青石,就是未經裝訂的歷史散頁,銘記著當時的苦難還是繁華?塔寺是佛教的象征,已不見往日香火,惟有叢林中一塔孑立的凄涼與孤寂。塔高16.4米,共七層,層層亭閣,六角微翹,意欲遠翔,彰顯出凌云之壯志。可是,塔怎能飛翔?百余年只能默默地獨守明珠山巔,繁華已逝,僅有綠樹、雜草、野花相依。舉頭凝望斑駁的塔身,蒼穹高遠,白云閑逸。驀然垂首,不禁灑幾滴清寂悲憫的淚水。
塔基每角座上均刻有一青龍石雕,日夜鎮守著一方神圣之地。塔體有一面北石門,門楣有二龍戲珠石雕,門檻有花木鳥獸圖案。圖案雖因風剝雨蝕,勾畫虬勁之筆,卻清晰可辨,惟妙惟肖。塔檐下刻有“凌云塔”橫匾,字跡剛勁有力。塔身每層均有亭閣樣式的檐翼,檐脊雕一坐虎,目光炯炯,呈騰躍之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