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崇斌
(一)
我家的菜地有兩塊,一塊在緊挨村子的北面山腳下,一塊在麻梨樹腳。小時候種菜的經(jīng)歷讓我知道,每一種蔬菜如何由菜籽到菜秧,從移栽到一天天抽綠長葉、結(jié)出果實,最后被采摘回家,做成美味可口的菜肴,成為無數(shù)有滋有味的日子的源頭活水。我家在北山腳下的菜地,因有一條小河從菜地旁流過,我們把這兒叫作的“河底下”。從家里去菜地,要經(jīng)過原來的一座寨子門,寨子門用石頭砌成石拱門洞,村里人去村外的菜地干活、去山里勞動或到山上放牛,都從門洞中穿過。從我家菜地旁流過的那條小河,其實也就是一條窄窄的水溝,是村外一條叫做星橋河的小河的下流。星橋河發(fā)源于村子南面的白家田水庫,從村外的田野間一路由南向北流來,河兩邊都是水田。河道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流到村外有一段比較寬。過去,我們這一段街的人都到河里挑水、在河邊洗菜、洗衣服、洗籃子等等,幾乎所有要洗的東西都拿到河邊去洗。這條河一路往北從村邊流過,流到快接近山腳的地方分出兩股,一股流向山腳的一個落水洞,另一股流向我家菜地這個方向,穿過一條貫通北面山肚子的隧道,流到山對面一個叫底鲊的小村子去。我家“河底下”的菜地就在小河?xùn)|側(cè),緊挨著山腳呈一個不規(guī)整的三角形。山腳到處是些凌亂的石頭,父親帶我們用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塊,在山腳壘成石墻。靠近河邊這一面,石墻上方還有幾層臺地,其余地方搭起瓜架,豐收瓜的藤蔓沿著瓜架往山上爬。我家菜地的東邊石頭壘成的石墻上方有幾層臺地,是一家姓許人家的菜地。南邊是另一家的菜地,原先兩家的菜地僅僅用菜地中間的路隔開,后來有一段時間,許多人家村外的菜地都放荒了,而我家由于父母的堅持,菜地繼續(xù)種下去。為了防止豬雞牛馬等牲口跳進菜地里來踩踏和偷吃蔬菜,我家只好從北邊山腳下挑許多石塊沿南面兩家菜地的接界處壘出一堵矮矮的石墻,這樣牛馬牲口就不會輕易跳進到菜地里去了。西面由于有一條河溝隔著,豬也不容易跳進我家的菜地里去。
我家的另一塊菜地在麻梨樹腳,是因為菜地邊上有一棵高大的麻梨樹而得名。除了這棵麻梨樹外,還有一棵同樣高大茂盛的酸梨樹。后來,我家又在菜地的地埂邊上種了一些別的梨樹。麻梨樹腳的菜地緊挨著村外原來生產(chǎn)隊的場院,場院在村外的一座山包上,我家的菜地就在山包腳下。剛才說到的星橋河也從這塊菜地旁邊流過。從山包下到河邊的陡坡上,總共開挖了三層臺地,不過每一層都很窄,只有最下面的地塊比較寬,中間有一條地溝與另一家的菜地隔開。麻梨樹下,我家與另一家原有的菜地左右兩邊,最初都是生產(chǎn)隊的水田。包產(chǎn)到戶后,麻梨樹下的那塊水田的承包戶與我家換田種,這塊水田由我家栽種后,先后種過水稻、茨菇,由于被大樹遮著陽光,植物光合作用不夠,無論種水稻還是種茨菇,收成都不好。而且每到夏秋季節(jié),當(dāng)遇到狂風(fēng)暴雨的時候,梨樹上的梨就會噼噼啪啪落下來,把水稻、茨菇砸得慘不忍睹。于是,我家就把麻梨樹下的這塊水田放干變成干田,先是種玉米、蠶豆之類,后來開始種菜。漸漸的,這塊原先的水田也變成的菜地,與原有的菜地一起,成為我家名符其實的“菜籃子”。我大哥與我們分家單獨過后,麻梨樹腳原先的菜地大部分分給了大哥家,父母與我們幾個小的種這塊由水田變成的菜地,那棵麻梨樹、酸梨樹也歸我們管。后來由于原來生產(chǎn)隊的場院賣給了私人、原來場院周圍的荒地也變成了私人的宅基地,先后有好幾家人在這里蓋了房子,這幾戶人家的豬雞牛馬不時會沖破圍欄跑到菜地里來糟蹋蔬菜,大哥便與房子蓋在我家菜地上方的一戶人家換菜地種,把麻梨樹腳的這塊菜地?fù)Q給那家人,把那家人在別處的一塊菜地?fù)Q給我大哥家。從此這塊菜地就換了主人,只剩下由水田變成的這塊菜地,一直種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我每次回老家,都是來去匆匆,也沒有注意那棵高大的麻梨樹和酸梨樹是否還在。按年份講,它們的樹齡應(yīng)該已經(jīng)很大了,因為從我記事起,那棵麻梨樹、酸梨樹就那么高大地站在我的記憶里。
(二)
栽菜是一項精細活,從挖菜地、平整菜地、撒菜籽、育菜秧,到將菜秧移栽到一塊塊打好窩的菜地里,再到澆水、松土、施肥、打藥、插樁、搭架,直到蔬菜陸續(xù)成熟,或拿回家里自家吃,或挑到街上賣,要經(jīng)過幾個月的時間。其中的過程細碎而繁瑣,一到菜地里,總有干不完的活計,總有忙不完成事情。我家菜地里種的蔬菜品種可真豐富呵。有白花、青花、萵筍、茄子、西紅柿,青菜、京白菜、小白菜、硬頭白、芹菜、韭菜、牛皮菜、棠蒿菜,芋頭、洋芋、蘿卜、芭蕉芋,辣椒、薄荷、蔥、姜、蒜、芫荽、茴香等,豆類有京豆、黃豆、蠶豆、干豆、豌豆、架豆,辣椒又分皺殼辣、牛角辣、小米辣等,瓜類有南瓜、黃瓜、絲瓜、豐收瓜。在我們家鄉(xiāng),有許多蔬菜都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芹菜,我們叫香芹、旱芹、毛驢草,西紅柿(蕃茄)又叫酸湯果,萵筍又稱旺筍,土豆(馬玲薯)又叫洋芋,豐收瓜又叫洋黃瓜、洋茄子等等。菜地里各種各樣的蔬菜瓜豆,長滿了菜園,讓我們的日子在忙碌之中生出許多樂趣,也讓我們的嘴巴在饑饉年代享到了口福。從菜地里摘來的蔬菜瓜豆,在鍋里或炒或煮,讓我們吃得無比鮮美、無比可口。我們在菜地里種蔬菜、種瓜種豆,一般都是秋冬春三季。夏季由于雨水多,菜地里濕淋淋的,低洼的地方還汪著水,各種雜草也長得飛快,把菜地里的瓜藤豆蔓也覆蓋了。因此,夏季的菜地通常是雜草叢生、瓜藤蔓長,地里濕漉漉、水淋淋的。人走進菜地里,總是沾上一腳的泥。既不好挖菜地,也不好種蔬菜。人們只是到瓜藤葉蔓間,翻出一個嫩瓜摘回家煮吃,或到架豆樁下用勾子勾下一些架豆背回家,或到豐收瓜架下,采摘一兩挑豐收瓜挑到街上賣,或拿回家自己吃,老的或摔破的就喂豬。每逢雨季,人們?nèi)ゲ说氐臅r間通常較少,一般是去菜地里討豬食,菜地里的菜葉、南瓜的葉和藤、豐收瓜的葉子,芋頭的葉和桿,長大老掉的南瓜、豐收瓜,都是豬的好飼料。我們通常下午四五點鐘,挑著竹籃去菜地里討豬食,討了豬食挑回家再吃晚飯。有時去山里或田里勞動,又沒從山里或田里挑回豬食,就得吃了晚飯后,再去村外的菜地里討豬食。由于夏季白天日子長,我們吃了晚飯去菜地討豬食,一般也能在天黑之前把一挑豬食挑回家。夏季過后雨水漸漸少了,菜地的泥土水份漸漸干了,整整一個夏天被瓜藤豆蔓和雜草所覆蓋的菜地,開始進入新一輪的忙碌之中。
種菜有很多道工序。在栽菜前首先要挖菜地、育菜秧,把菜地挖好,等菜秧長到可以移栽時,才開始種菜。要育菜秧必須平整好菜秧地,菜秧地一般面積都很小,我家在河底下的菜地,一般都在菜地東邊一些面積不大的菜地里育菜秧。菜秧地在整塊呈三角形的菜地正東一個角上,分成四五塊小菜地,每塊大約半米寬,兩三米長。撒菜籽前先把菜秧地挖過來翻曬幾天,再用鋤頭平整過來,接著用釘耙把平整好的菜地細細整理,使地面土壤保持酥松,把地里的石塊或雜物撿出去,把大的土塊用鋤頭或釘耙背敲碎,再用一根木棍或竹枝把大的土塊扒到地角邊上。菜秧地平整好后,就可以撒菜籽了。撒下菜種子,要在上面撒一層曬干碾碎的糞肥,再蓋上一層松毛或稻草,以保持菜秧地的溫度和濕度。等到菜秧從地里冒出嫩芽來后,再把松毛或稻草擄去。撒下菜種子后,要用噴壺提水澆菜秧地,基本上隔上三五天就要澆一次水。澆菜秧水不能用水瓢打水澆,因為用水瓢打水澆菜秧的話,水的沖力過猛,把會極為酥松的菜秧地種出一個個坑,翻卷的土反倒把菜籽深埋起來。等菜秧從土里冒出來后,它的葉片十分嬌嫩,也經(jīng)不起大水沖灌,所以只能用噴壺澆水。澆水時在噴壺嘴上安上蓮蓬狀噴頭,灑出的水就會均勻地澆在菜秧上,不會對菜秧造成傷害。我家種的菜一般都是自己育秧,比如青菜、白菜、西紅芾、辣椒、茄子、蔥等等,都是自己育秧。有時育出來的菜秧除了自家種,剩余的還拿到街上賣。自家沒有育得的菜秧,也可以到街上去買。我們賣菜秧通常都是用菜葉、芭蕉葉、瓜葉把菜秧包好,用稻草把包菜秧的葉子扎起來,放到籃子里挑到街上去賣。一般每片葉子里包二十顆菜秧,五角到一塊錢左右一把。若是菜的品種稀奇點兒,菜秧就貴一點;菜的品種普通點兒,菜秧就便宜一點兒。我們拔菜秧到街上去賣,一般是在趕集天的頭天傍晚就去菜地里拔菜秧,邊拔菜秧邊數(shù)株數(shù),有時數(shù)著數(shù)著數(shù)重了或數(shù)忘了,就會出現(xiàn)一包菜秧里多出一兩株,而有的菜秧包里卻少了一兩株的情況。有的人買菜秧總是問一包有幾顆,買的時候還要解開草繩當(dāng)面點數(shù)菜秧的株數(shù)。有的人倒比較隨便,你說多少說就是多,從來不打開菜秧包數(shù)株數(shù)。當(dāng)菜秧長到一拃左右長,就可移栽到大塊的菜地里去了。因此,在撒菜秧的同時,我們就得把菜地挖出來,在太陽下曝曬三五天,再把菜地平整好,然后就在平整好的菜地上用鋤頭的一個角,輕輕挖出一個個小小的菜窩。一般一塊菜地一米左右寬,長度根據(jù)自家菜地大小而定。一米左右寬的菜地,每行打四個或五個菜窩。栽菜時每個窩里丟一株菜秧,我們就拿著一把小薅刀開始栽菜了。人蹲在菜地溝里或菜地中間,一手拿小薅刀往菜窩里挖下去,把土提起來,另一只手把菜秧放進挖出來的坑里,然后再把土放下,將菜秧扶正,把菜窩四周的土弄平,兩只手在栽下的菜秧兩邊使勁往下一按,將菜秧根部的土壓實。然后用水瓢打水為每株剛種上的菜秧澆上水,我們把這次澆的水叫做“定根水”。
這是種菜,如果是種豆,比如京豆、干豆,就要在每個菜窩里點上兩三粒豆種,再在菜窩里撒一捧糞肥。如果沒有糞肥,就撒一捧火炭灰。火炭灰要到村外生產(chǎn)隊的瓦窖上去挑。因此,每當(dāng)種京豆、干豆又沒糞肥,需要用火炭灰來蓋豆窩時,我們就挑著籃子到瓦窖上,把火炭灰挑到菜地里,一捧一捧地把火炭灰撒在豆窩里。豆窩里撒上糞肥或火炭灰,澆過幾次水后,過上個把星期,便會冒出豆芽來。嫩嫩的豆芽拱破糞肥或火炭灰露出頭來,然后豆瓣一天天變成葉,一片接一片地往上長。再過不了幾天,一株株豆芽便出長出藤蔓來。這個時候,我們又有了一項新的活計,就是要去遠處山上去砍一兩人高的細灌木或刺竹來做京豆、干豆樁。如果是種架豆,就要砍高大的死松樹或栗樹做架豆樁。我們砍京豆、干豆樁,一般都要到南面離村子很遠的白家田水庫附近的山上去砍。由于那里離村子遠,平常人們砍柴也去不了那么遠的地方,所以那里山上的灌木就長得比較高。和鋤頭把、鐮刀把一般粗細,有一兩米高的灌木就適合做豆樁。我們?nèi)タ扯箻兜臅r候,家在一起的一伙小孩總是邀約著一起去,把砍刀磨得快快的,便呼朋引伴地向白家田水庫方向出發(fā)了。上午十點左右出發(fā),到山上把豆樁砍好扛到家,已是傍晚太陽快要落山了。由于豆樁比一般的柴長,扛著走路時換肩就比較困難,走起路來速度也快不了。豆樁扛回家后,要在家里用砍刀把灌木根部削尖,再扛到地里,或直接扛到菜地里再削尖。我們把一根根豆樁插在豆窩旁,那些豆的藤蔓便沿著豆樁一天天往上爬,爬著爬著就開出豆花來,接著就結(jié)出豆子來了。
栽架豆則要到山上松樹林里找死掉的松樹,或是到遠離村子的山箐中砍高大的栗樹。把死松樹或栗樹砍倒后,樹枝不全部砍去,而是留半截,留上一些枝椏,然后把死松樹或栗樹扛回家,或直接扛到菜地里。我們就在種了架豆的地方,用鋼釬深深地挖一個洞,一般有一只手臂那么深,然后把死松樹或栗樹栽進這個深坑里,再用石頭、土塊填進坑里,把那死松樹或栗樹栽得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牟粫蝿樱跇錁断路讲鍘赘毠鳎鸭毠鹘壴跇錁渡希芏沟奶俾蜁刂毠魍吓溃肋^細棍就爬到死松樹或栗樹樁上去了。一般一蓬架豆要種上三五粒豆種,種架豆地方地力要肥,或是燒過草木灰,或是堆過農(nóng)家肥。那么架豆就會肥力充足,一路瘋長,藤蔓便把一棵死松樹或栗樹樁爬滿了。半個月或一個月過去后,先是看見一樹架豆花開在樹樁上,然后便看見大大小小的架豆就掛滿了樹樁。若是種黃豆、蠶豆、豌豆,就不需要插豆樁,豆種下去后,只需勤澆水、勤施肥,它們就會見風(fēng)就長。蠶豆開出一朵朵小藍花,黃豆結(jié)出毛茸茸的豆角,豌豆長出嫩嫩的豌豆尖,我們就采豌豆尖回家去炒吃或煮吃。
(三)
挖菜地是一項體力活,同時還得講究技巧。我們挖菜地時,一般將一米左右寬的菜地分成兩半來挖,先將菜地的一半挖了再挖另一半。當(dāng)然,如果菜地比較窄,那么就一次就挖完了。我們往往從菜地頭一邊,先用鋤頭將菜地表皮上的雜草鏟去,便開始挖菜地。人站在地邊或地溝上一鋤一鋤挖下去,直到距離遠了,鋤頭把兒夠不到,或是夠得到也使不上勁時,便停下來。接著用鋤頭把土提到剛挖起來的舒松土堆上,在已挖的土推與未挖的地塊中間,形成一個深深的槽溝,接下來便將未挖的土塊表面的雜草鏟進槽溝里,人站到槽溝里將雜草踩結(jié)實,兩只腳就站在槽溝里,又開始挖已鏟去雜草的地塊。這樣就把雜草捂在地下,時間長了雜草就會腐爛變成肥料。人的兩腳站在槽溝里挖前面的菜地時,挖起來的泥地就將兩只腳桿捂起來,這時要特別小心不要讓鋤頭挖著自己的腳桿兒。等離腳桿兒近的頭幾鋤土塊挖了,隨著鋤頭往前不斷延伸,就不用擔(dān)心鋤頭會挖著自己的腳了。等挖到鋤頭差不多夠不著,或是夠得著也使不上勁的地方,就再次停下來,把雙腳從槽溝和土堆中拔出來。接下來又重復(fù)剛才的同一套動作:在已挖的土堆和未挖的地塊中間,用鋤頭把土挖了提到剛才挖出來的土堆上,形成一個深深的槽溝,又把還沒有挖的地塊表面的雜草鏟到槽溝里,人站在槽溝里將雜草踩結(jié)實,又接著挖前面已鏟去雜草的地塊。就這樣,在鏟草、挖地、掏槽溝、捂草、挖地這一系列動作的重復(fù)中,菜地就被我們一鋤鋤地,一寸寸、一尺尺、一米米地挖過來了。挖過來的菜地遠遠望去,就像一帶不斷起伏的小丘,起的地方是剛挖出來的松軟土堆,伏的地方是剛才雙腳站立、埋了雜草的槽溝,每個槽溝處都有兩個圓圓的洞,那是兩只腳站在泥土中留下的空隙。挖菜地不僅費力氣,還比較費時間。若是早上去挖菜地,從八點左右挖到到十多點鐘,地塊小點兒的菜地基本上能挖完一半,若是地塊又寬又長,那么也許只能挖四分之一或更少的地塊。中午吃了飯后,我們一般都去遠處山上或田里干農(nóng)活,傍晚回到家要是還有時間,再去挖一會兒菜地。要是遠處山里和田里都沒有農(nóng)活可干,也可能一整天都在挖菜地。早晨挖兩個小時左右,吃了午飯后再接著挖。如果連續(xù)不斷地挖,種過一拔菜閑置出來的菜地要不了幾天就挖完了。由于人是站在用來埋雜草的深深地槽溝里挖菜地,所以我們挖菜地時,都把褲腳卷起來挖,收工時到菜地邊上的水溝里、小河邊把腳桿上的泥土洗了。有時褲子臟得很了,我們就連褲腳也不卷,站在槽溝和泥塊里挖菜地,收工時洗褲腳。挖菜地時要邊挖邊把大的土塊用鋤頭背敲碎,把挖到的石塊、瓦片、樹枝、竹棍等雜物撿出來。整塊菜地挖過來之后,要曬上個把星期,等挖出來的泥土經(jīng)太陽暴曬變得松軟干燥時,我們再一次扛著鋤頭到菜地里,把起起伏伏地土推挖平,把大的土塊敲碎,用鋤頭的一個尖角,挖出一個個菜窩,我們把它稱之為“打塘”。打好塘再晾曬上三五天,等自家菜秧長到可移栽的時候,或到街上賣到菜秧,就可以種菜了。
菜種下去后,每隔兩三天或三五天就要澆一次水。我們澆菜水一般都是在早晨或傍晚,在正午或下午太陽辣的時候,一般都不澆菜水的。照大人們的說法,太陽辣的時候澆菜水,水在烈日下蒸發(fā)形成的水蒸汽會薰著蔬菜,甚至?xí)咽卟宿顾馈Pr候我們也不明白父母兄姊的這些說法究竟有多少科學(xué)依據(jù)。現(xiàn)在看來,正午或午后太陽辣的時候不澆菜水,可能一方面是人怕太陽曬。另一方面是因為下午村里人都到遠外山上或田間干勞動去了,打理菜地一般都是在勞動之余才到菜地里來干活,一整天都在菜地里的情形很少出現(xiàn)。周末不上學(xué)的時候,我們往往天一亮就會被大人們叫起來,洗過臉漱過口,就被打發(fā)到菜地里去澆菜水。我們便扛著水瓢、挑著水桶、提著噴壺到菜地里去。水瓢先是用鐵皮做的,后來出現(xiàn)了用塑料做的水瓢,水桶原先木頭的,后來也有了用塑料做的桶。噴壺是鐵皮做的,帶蓮蓬狀的噴頭,用來澆菜秧或是比較幼小的菜苗。到了菜地里,我們就從菜地旁邊的水溝里把水一瓢一瓢舀起來,沿著一塊塊菜地之間的菜地溝,將把水澆到每一個菜窩里去。一個菜窩里有一株菜秧,若是種京豆、干豆,也能會有一兩株或兩三株,如果發(fā)出來的豆苗過多,要把弱小的豆苗拔掉,只剩下比較茁壯的一兩株。每瓢水能澆兩到三株菜,如果一瓢水澆了很多株菜的話,那真的就成了蜻蜓點水了,澆不透,太陽一曬水份很快就蒸發(fā)完了,菜地還是干的,菜秧還是渴的。所以我們澆菜水,就來來回回地沿菜地溝走動,從水溝里舀起水,把水抬到?jīng)]澆的蔬菜那里,將水澆到菜根腳又到水溝里舀水,一次又一次地重復(fù),直到把一塊菜地里所有的菜秧都澆完,每個菜窩都澆透為止。有時覺得用瓢來來回回地打水澆菜既麻煩又費勁,我們用就水桶挑水澆菜,先在水溝邊把兩只桶(要么是木桶、要么是鐵桶或塑料桶)裝滿,用扁擔(dān)挑到菜地溝中間,再用瓢把水桶里的水一瓢瓢舀水出來澆菜。兩桶水澆完再到水溝邊打水,又將滿滿的兩桶水挑到菜地溝中間,繼續(xù)澆菜。有是時我們也用噴壺提水澆菜,澆菜時把噴壺的噴頭取下來,提一壺水能澆六七棵菜。有的人澆菜水往往打懶主意,不是一瓢瓢地澆,也不用噴壺或水桶,而是站在菜地的水溝邊上,把水溝里的水一瓢瓢舀起來往菜地里潑。由于水瓢里的水遠距離潑灑,一股水流或團團水花從空中落下,產(chǎn)生巨大的沖力,往往把菜葉打斷,或把一棵棵菜沖得東倒西歪,或在菜地中間沖出一個個深深的坑。而從空中潑灑下來的水盡管遍地都是,但真正流到菜秧根部的并不多。因此,大人們都不允許我們學(xué)別人那樣,站在水溝邊從溝里舀水潑菜。我們只有用笨辦法,老老實實地一瓢瓢、一壺壺、一桶桶地抬水、提水、挑水澆菜。等菜秧長到半大時,還要從廁所或糞坑里挑大糞澆菜。只有挑過幾回廁所和糞坑里的大糞,才真正認(rèn)得什么叫做“臭不可聞”,從廁所和糞坑將大糞挑到菜地里,一路上臭氣薰天。如果挑著大糞從大街道上經(jīng)過,每個人非得捂起鼻子不可。有人為了防止大糞水從桶更潑出來,還在大糞桶里覆上一張大大的南瓜葉或芋頭葉。如果大糞水從桶里潑出來,灑在街道上,沿街的人家多久都能聞到那股刺鼻的臭味。大糞水挑到菜地里后,要兌著清水澆菜,因為若用大糞水直接澆菜,會把蔬菜辣死掉。
(四)
到了菜地里,總有忙不完的活計。每一樣蔬菜都需要小心侍弄,才會長結(jié)好果實,獲得好收成。比如,種西紅芾要插樁、拉繩子,要不然西紅芾結(jié)出了果子,就會把紅西柿的莖桿壓得趴在地上,西紅芾與泥土沾在一起,容易腐爛,還容易生蟲。所以要用細棍或竹枝插在每株西紅芾莖桿旁邊,把它撐起來,用細繩栓住西紅芾的莖桿使它往上長,使西紅芾果實懸在空中,脫離地面。種豐收瓜、黃瓜要搭瓜架,南瓜要種在堆過糞肥的地方,或是燒過雜草枯葉的地方。我們在菜地里燒干枯的雜草及瓜豆的藤蔓時,往往在雜草枯葉和藤蔓上蓋上一層土,讓火在土堆下慢慢地?zé)韧炼严碌碾s草枯葉慢慢燒過了,上面的土塊也被燒焦,變得細碎舒軟無比,我們把和草木灰融為一體的這些燒化的碎土稱為“火土”,含有豐富的磷、鈣等元素,是種菜種瓜種豆上好的肥料。我們變把南瓜種子點種在燒過火土的地方,南瓜長出來會無比肥壯。為豐收瓜搭瓜架是一件費勁費時的勞動,秋冬季節(jié)豐收瓜的藤蔓經(jīng)過幾次霜凍之后,全都干枯了,我們就把干枯的豐收瓜藤從瓜架上扯下來,挽成短短的一小捆捆草團子,挑回家當(dāng)引火草,點著放進灶膛里一會兒就會燃盡了。我們把上年搭的瓜架子拆下來,堆在沿山腳砌的石墻腳下,等來年開春豐收瓜新的藤蔓長出來,再重新搭瓜架。用來搭豐收瓜架的部分木樁和木棒由于時間長了,已經(jīng)腐朽,輕輕一折就斷了,這些糟朽的木樁和木棍就要拔出來或拆下來,扛回家作柴燒。只留下那些堅硬結(jié)實的木樁和木棍,留著下一年搭瓜架用。豐收瓜種下后不需年年種新的,只需在原來瓜蓬的老根那里拔去雜草、倒上一些糞肥,每到春季它就會發(fā)出新芽。等豐收瓜的新藤蔓長得差不多有人那么高了,大人們便會催促我們?nèi)タ彻嗄尽⒗鯓浜退浪蓸鋪泶罟霞芰恕N覀兙偷缴缴峡骋恍┐执蟮睦鯓浠蛩浪蓸鋪碜龉霞艿臉蹲樱偃タ骋恍┮粌擅组L的、細細的灌木來搭瓜架。我們把木樁和灌木砍了扛到菜地里,在瓜蓬旁邊按一定的距離挖下一個個手臂一樣深的坑,然后把粗大的栗樹或死松樹栽在這一個個深坑里,再用石塊、土塊填進坑里空隙處,把木樁栽穩(wěn)。這些木樁砍的時候,就留下了一截截短短的枝椏,用來支撐搭瓜架用的木棍,我們把細一點兒的灌木條固定在木樁的枝椏上,無法固定的就用棕樹葉把它們捆綁在一起。于是粗木樁與細灌木就橫七豎八搭起了一座瓜架。木樁和灌木條搭好后,還要在瓜架上放上一些枝葉,讓豐收瓜的藤蔓在架子上爬竄而不會垂落下來。春季豐收瓜的藤蔓一天天往上爬著,一天綠似一天,慢慢地就把整個瓜架都爬滿了。春季里我們會把豐收瓜藤嫩嫩的尖尖掐來炒吃,是一道鮮嫩美味的菜肴。一個個豐收瓜掛在藤蔓間,一天天長大。進入夏季整個瓜架一片濃綠,瓜藤沿著瓜架一路往緊靠菜地的北面山上爬,滿坡都是綠的。這時我們就鉆到瓜架下,把一個個長大的豐收瓜摘下來,挑回家自家吃,嫩的炒吃,老的煮吃,人吃不完的剁碎喂豬喂雞鴨,好的挑到街上去賣。我記得小時候豐收瓜特別便宜,大概四五分錢一斤,所以挑七八十斤到一百多斤重的一挑豐收瓜去賣,也只能賣到四五塊錢。不過那時的錢也挺值錢,兩分錢一盒火柴,一角五或兩角錢一碗涼米線或豌豆涼粉,四五塊錢能買不少東西。記得那時過年,大人們給我們一兩角錢做壓歲錢,我們也高興得不得了。
我家的菜地里除了種常見的京百菜、白花、萵筍、茄子、西紅芾以及各類瓜豆外,還種上一些用做佐料的蔬菜,比如蔥姜蒜、韮菜、薄荷、芫荽等。有一段時間,我們菜地里栽的蔥成為種得最多的品種。種蔥同樣先要在菜秧地里撒上蔥籽、育出蔥秧,再移栽到大塊的菜地里。種蔥不需要打塘即挖菜窩,而是從地頭邊開始,橫著撈出一條淺淺的溝,把蔥秧苗三五棵一撮擺放在土溝里,撮與另一撮蔥苗間隔著大約一拃左右的距離。蔥秧擺放好后,要在每撮蔥苗的根部放一捧曬干碾碎的糞肥,然后再從淺溝旁邊一路撈土把蔥苗根部蓋上。撈過土的地方又形成另一條淺溝,又把另一批蔥苗擺放在淺溝上,覆蓋上肥料,再從旁邊一路撈土來將蔥苗根部蓋上。這樣一路反反復(fù)復(fù)地?fù)茰稀[放蔥苗、施放糞肥,撈土蓋住蔥苗根部。栽上的蔥苗一路往后推,人一路往后退,直到把整塊菜地全栽完。栽完蔥苗后接著要澆水,就是我們所說的“定根水”。給蔥澆水不像別的種在菜窩里的蔬菜那樣,一瓢水澆幾棵菜。澆蔥水講的是一瓢水澆幾溝蔥或幾路蔥,一般的鐵皮水瓢或塑料水瓢,一瓢水頂多能澆一溝蔥。當(dāng)然是指地塊寬度在一米左右,如果地塊比較寬,那么一瓢水只能澆上半溝或三分之二溝蔥。我們給蔥澆水時,將打滿水的水瓢抬到種下蔥苗的地溝邊,沿著蔥的根部由近及遠把水瓢里的水一路淋將過去。水瓢的長木柄由近處伸到遠處,直到把瓢里的水全部倒蔥根處,又去抬另一瓢水來澆另一路蔥,如此反復(fù)直至把整塊菜地的蔥全部澆完。等蔥苗活過來,長到十多公分高的時候,要給蔥地松土,等蔥長到二十公分左右時,要把長得筆直的蔥苗壓倒向一個方向傾俯,然后挖土蓋在蔥的莖部,于是一溝溝直立的蔥苗就被壓得向一個方面倒去。這樣做,是為了使埋在泥土下的蔥白部分長得更長。此外,被壓得朝一邊傾俯的蔥,經(jīng)過一兩個星期的生長后,蔥的莖葉部分又重新長得筆直,等到蔥長到成熟可賣的時候,拔出來的蔥,蔥白部分就變得彎彎的,一株株蔥的根部就像老年手中的拐杖那般彎曲。以致蔥挑到街上去賣時,買蔥的人不問“你的大蔥怎么賣”,而是問“你的彎蔥怎么賣?”
韮菜的栽法根蔥相似,也是將韮菜的根苗一排排種進菜地里,栽了一排又往后退再栽另一排。只不韮菜種下去,澆了水活過來后,似乎就有一種勞永逸的意味。只要經(jīng)常給韮菜地松土、施肥、澆水,那么韮菜就會一天天長高長綠,割了一茬又長出一茬。我們每割了韮菜后,緊接著就會在韮菜的根部撒上一層曬干碾碎的糞肥,接著澆上透地水,過上一兩個星期,嫩黃的韮菜葉片又會從泥土中冒出來。若是割韮菜到街上去賣,就要等到整塊韮菜都長到十多二十公分左右,在趕集的前一頭把整塊韮菜全割了,把韮菜根部的泥土抖去,把枯黃葉片扯去,用稻草把韮菜一把一把地捆起來,在菜地旁的河邊洗去泥巴,把韮菜挑回家,第二天一早便將韮菜挑到街上去賣。趕集天賣米線、卷粉的人家多,買韮菜做佐料的也多,一般上午就能賣掉一大半。有時為了采韮菜花,我們要將韮菜養(yǎng)老,等一株株韮菜長出苔桿,開出花,結(jié)出籽,我們就去采韮菜花了。韮菜花因產(chǎn)量少,所以比較貴。村里人都喜歡腌韮菜花,要么是用韮菜花腌藠頭,要么韮菜花單獨腌,都是山里人飲食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也是炒菜少不了的重要佐料,更是我們到山里勞動時,帶到山上地里去的餉午飯中最下飯的菜肴。當(dāng)然韮菜的好處還不止這些,它既是農(nóng)戶人家吃米線、卷粉、面條不可缺少的佐料,又是煮湯、炒菜時一種不可少的配料。韮菜或炒、或煮熟涼拌,單獨做成一道菜,也往往是一桌子菜肴中最先被吃完的菜品。我們地方清明節(jié)祭祖上墳時都要吃火鍋,煮火鍋時,韮菜是必不可少的。村里人往往把一根兩根韮菜結(jié)成一個疙瘩,和其它肉食和蔬菜放在火鍋時煮。我不知道為什么煮火鍋時一定要煮韮菜疙瘩,也不知道這種習(xí)俗是什么時候形成的。我家菜地里的蔬菜品種真是豐富極了,無法一樣樣說下來。就拿最普遍、最不值的牛皮菜來說吧,一般種牛皮菜是為了用它的葉子做豬食的,但牛皮菜拿來人吃,也是蠻有滋味的。把又嫩又綠的牛皮菜從地里采摘回來,放在鍋里用沸水煮熟,撈起來和豆豉一起炒吃,簡直是天下難得的美味。吃炒牛皮菜時,我們總是止不住對碗里的飯狼吞虎咽。連用來喂豬的牛皮菜都讓人吃得那么香,其他蔬菜就更不必說了,反正自家菜地里種出來的蔬菜,吃著就是味道特別好。
我們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或大或小的幾塊菜地,這些菜地零零散散分布房前屋后、田頭地角,人們總是見逢插針地把每一塊空閑地塊開辟出來種上蔬菜。在我的印象里,土地利率最高的時期,是剛剛包產(chǎn)到戶的時候,人們把所有能開墾出種糧種菜的地方都被開墾出來,每一塊田地都有人一年四季精心侍弄著。所以不論離村子遠近的地方,不管是坡地邊,還是水田旁,都可以看見一塊塊大小不一的菜地點綴在村子旁、田野里。管理菜地成了村里人栽田種地之余的一項不可忽略的勞動,成了村里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當(dāng)清晨和黃昏,都可以看到人們在菜地里忙碌的身影。綠油油的菜園,讓山村里人家平常的日子變得有滋有味。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shè)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