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3月24日訊 2001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歷屆省委省政府始終秉持這一戰略構想,與時俱進地深化實施。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并對福建省情特點、基礎優勢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省委書記尤權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推動福建發展必須把“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結合起來。省委九屆九次全會進一步提出堅持“三個必須”,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奮斗目標,豐富和拓展了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戰略決策的內涵要求和目標任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更加堅定了我省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信心和決心。
◆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意義重大
“百姓富”與“生態美”,兩者既互為條件、互為基礎,又相互包含、相互促進,內在統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與進程之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對于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生動實踐。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整體。“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人通過實踐可以能動地改造自然,但我們不應該“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因此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必須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核心在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思想內核,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具體實踐。
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充分體現。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手段,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就是發展后勁,也是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就是要保護好、發揮好、發展好我省良好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要素“核心競爭力”,實現全省人民“共同富裕”。
回應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舉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群眾期盼有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惠民的民生福祉。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民生問題和環境問題,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人民群眾既享有富裕的物質生活,也享有綠水青山的“綠色福利”,真正提高幸福指數。
建設美麗福建的必然選擇。“美麗福建”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時代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環境之美的有機結合,是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目標指向。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進一步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建設“美麗福建”,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不懈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把富和美有機統一于推進美麗福建建設的歷史進程中,促進這一目標早日實現。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廈門林地生態紅線劃定68151公頃 2600公頃做試點
- 2014-03-24福建日報社論:書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 2014-03-24蘇樹林就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接受媒體采訪
- 2014-03-24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
- 2014-03-21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