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生態補償機制不合理、不健全。”部分人大代表建議,應加快生態補償立法,建立多元化市場調節機制,建立生態保護的激勵機制和正面導向,加強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調指導,完善生態受益區與生態保護區、流域上游與下游等多邊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資金籌資渠道,變上游“乞討”為下游“反哺”。(3月10日《重慶日報》)
當前,環境污染正蠻不講理地切入生活,霧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全方位覆蓋,治污迫在眉睫。然而,治污方法、措施不是不多,重視、力度不是不大,工作卻舉步維艱,效果也不理想。造福萬代的環境治理,簡直可以與“乞討”相提并論。上游四處“化緣”,“傾家蕩產”地治理,下游作壁上觀、坐享其成,吝嗇地賽過鐵公雞——一毛不拔。
無論污染是否帶來過收益,治污都同樣需要耗費巨資。上游和下游打太極,也讓治污在資金和工作上后繼乏力,沒有持續性、連貫性和延展性。可以說,治污工作的難,很大一部分就難在資金和呼應上。治理者不受益,受益者不治理。原本互惠合作的關系,變成上游向下游“乞討”。這種“乞討”式治理,既不公平,也傷人心,更阻礙了治污的進程。
代表們提出“反哺”式治污,可謂適逢其時。我們都生活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就應遵循生態循環的自然規律,相輔相成兼濟天下,而非自立門戶獨善其身。按照“誰排污、誰出錢,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創新生態補償的科學方法,實施流域生態的補償機制,從而實現生態補償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眾志成城,這也是當前治污明媚的態度和決心。
無論“乞討”式治污,還是“反哺”式治污,針對的都是既成事實的污染。無法改變,就只得面對,歸根結底,這是種“亡羊補牢”的被動縫補行為。這種“縫補”不僅勞民傷財,有時還混淆視聽,僅是把不安因素轉化為安全隱患,并沒從根本上消除。那么,治污是否可以前瞻一些,未雨綢繆,從污染源上就加以排查、監督和預防,防患于未然呢?
最好的防范,是不設防;最好的治污,是無污可治。這可謂治污夢,暫時只能夢想,卻也不能忘記。正本清源,以舉國之力在污染上掃蕩時,更要緊盯著源頭,把污染消除于萌芽狀態,斷了污染的供給和后路,從而形成圍剿的局面。倘如此,則治污大勢已定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與其糾結于上游“乞討”、下游“反哺”,縫縫補補地曲線治污,倒不如在源頭上大下功夫、痛下殺手,把治污工作一步到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24治污法規硬還得執行硬
- 2013-11-19八旬全國勞模為完成“自我救贖” 發明治污技術
- 2013-09-05晉安整治重金屬污染 企業未按期治污征信受影響
- 2013-07-31“文件治污”不給力“微博互動”來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