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宣示,點燃了無數平凡人的夢想。
那次兩會閉幕翌日,人民日報即推出“中國道路中國夢”欄目。一年來,有近6000名讀者自發來稿,與我們分享他們的追夢之旅。經歷或順利或艱難,都展現了各自的光榮與夢想。他們的個體命運,也折射出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的變化。
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為那些需要“托底”的平凡人構建一個“筑夢空間”,是全社會的責任。為此,我們特別將追夢的視線投向生活中的“少機會群體”,匯聚他們的追夢故事,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他們的夢想,關注他們的經歷。
來稿請標明#夢想不會沉沒#,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編 者
10多年來,我感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徜徉在午后的校園,看著來自各地的學生蹦蹦跳跳,心里有說不出的滿足與喜悅。我告訴自己,校園再簡陋、教室再簡單,至少為漂泊異鄉的打工子弟提供了一個成長驛站,為他們追逐夢想創造了一個小小天地。
1992年我就到北京昌平務工。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很多親戚朋友的孩子沒地方上學。10歲出頭的孩子就不上學,將來怎么辦?我租下了一個四合院當教室,親戚朋友的孩子湊起來10多個學生,學校就這樣辦起來了。后來,我們和家長商量,用自己投資、家長出錢的方式,盤下了一塊洼地。又用了大半年,填進去2米多高的土,蓋好了教室和校園,接納來自各地的打工子弟。
現在,我們學校已經是昌平區教委審批的16所打工子弟小學之一,發展還算不錯,但也面臨著流動時代的“流動難題”。學校收支完全自理,收入來源只能是學生的學費,除去土地租金、水電費用、辦公費用之外,已經沒有多少錢給老師發工資,老師流動頻繁,一學期能剩下一半就不錯。學生每年都有1/3轉學離開,也會有新生轉進來。父母今年在這里做生意,明年生意不好回老家,孩子就要隨著父母輾轉奔波。每當期末考試,我都想多看一眼孩子們,聽聽他們稚氣未脫的鄉音,經此一別,誰知道他們會轉到哪個地方、哪所學校?變動不居的時代,孩子習慣了四海為家;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流動的時代給他們穩定的幸福。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小鎮鐵路干線上的守護者值得尊敬
- 2014-02-27韶關鄉村女醫生為公益守護村民的健康
- 2014-02-25蓋軍銜:"南極科考"的守護者 正能量的傳播者
- 2014-02-18反對霸王條款 守護契約精神 文明無法"逼"出來
- 2014-02-18反對霸王條款就是守護契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