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坤在為村民檢查身體
“我覺得村民需要我,雖然辛苦,但有價值。”近日,仁化縣黃坑鎮小溪村鄉村醫生張三坤,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中用樸實的話道出了自己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看法。
扎根農村矢志從醫
1966年,一個女娃在仁化一個漢瑤雜居的小山村呱呱墜地。她就是張三坤。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粵北山區,由于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缺醫少藥的村民備受病痛折磨。張三坤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一困境。
1987年,經村里推薦,張三坤自費到韶關衛校讀書,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兩年后,張三坤取得了醫學專業畢業證和行醫資格。從此,她扎根小溪村,25年如一日,當起了鄉村醫生,默默地做起村民的健康守護者。
近日,記者在小溪村看到,張三坤的醫療站由一間民房改造而成,120多平方米的醫療站設有診斷室、治療室、藥房,還添置了周林頻譜治療儀和電腦。這樣的醫療站目前已成為仁化縣一流的村級衛生站,是市基層醫改示范點。在這里,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基本能夠就地治療,實現了村民小病不出村的目標。
名副其實的赤腳醫生
“鄉村醫生說起來很簡單,但干起來卻一點都不容易。”張三坤說,小溪村方圓十幾平方公里,1300多戶村民,住得分散,而且路不好走,許多地方只能步行,最遠的村民家需要走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平日里走村串戶,為鄉親們出診看病,送醫送藥不是件輕松的事。
張三坤說,過去村衛生站條件差,沒法冷藏疫苗,疫苗一到就必須全部用完,為村里的孩子們接種疫苗就成為一件苦差事。每到接種疫苗的時候,她必須在天剛蒙蒙亮就背著沉重的保溫箱出發,直到夜幕降臨后才深一腳淺一腳地回來。有時候碰到村民不在家,為避免有孩子接種不到疫苗,還要再跑一趟。每次打完預防針回到家,張三坤累得幾乎趴下。丈夫李來有看到其沾滿泥巴的鞋、紅腫的腳,心疼之余又忍不住打趣,稱她是一名實實在在的“赤腳醫生”。
隨叫隨走的鄉村“120”
25年來,無論是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雨,只要有人叫出診,張三坤從不推辭,隨叫隨到。于是,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她為村里的“120”。“這個生動的綽號讓我感到心里暖暖的。”張三坤說。
2009年一個夏天的夜晚,大面嶺村一名村民得了急性腸炎,腹痛腹瀉,凌晨兩點打電話叫張三坤出診。這天剛好她也感冒發燒。在丈夫的陪同下,張三坤來到病人家,給病人打針吃藥,控制了病情。然而,剛回到家還沒來得及放下藥箱,橋背上村的一名村民因高燒、抽搐,又要張三坤出診。張三坤強忍著身體的不適,二話沒說就轉身去了,當處理好病人,拖著沉重的身體、一拐一拐回到家里時,已是凌晨4點多鐘。
“我出診最多的是一個晚上5次。”張三坤告訴記者,那是2003年夏天的某個夜晚,先后有5個不同自然村的村民要求她出診。
熱心公益不求回報
“能治好病,是合格的醫生,能花最少的錢治好病,才是好醫生。”從當起鄉村醫生的那刻起,張三坤立志要做一名好醫生。20多年來,她堅持看病不收診金,出診不收出診費。為了減輕村民們的負擔,她開出的藥按進藥價原原本本地賣給村民,多年來,僅藥差價就減少了8萬多元的收入。
在張三坤的診所,還放著一本賬簿,賬簿上密密麻麻記著一些數字。“以前村民看病都是賒賬,有時一天能賒幾百元。到年終結賬時,有錢的就給,沒錢的就記在賬上。”20多年來,張三坤免費為900多名村民治病,共為40多人墊付3萬多元醫藥費。
此外,張三坤還經常幫助村里的困難家庭,為患病兒童籌集治病資金,給村里的留守老人申請生活低保,免費為生病老人打針送藥等。
“我覺得當鄉村醫生像是一份慈善事業。能夠為病人減輕痛苦,能夠讓村民滿意,我就很滿足了。”張三坤說。
家人無怨無悔做后盾
張三坤告訴記者,她能心無旁騖做一名鄉村醫生,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丈夫李來有精明能干,不僅是種植能手,還購買了貨車跑運輸,家里經濟環境較好,為張三坤的“懸壺濟世”提供堅強后盾。
一直以來,只要有時間,李來有都會送她出診。即使在深更半夜,只要病人有需要,他也會立即起床陪妻子一起出診。李來有還是個菩薩心腸。有次在路上看到一名外地老人摔倒在地上,他馬上將其送到醫院。由于老人沒有親人,李來有還自己掏錢請人在醫院照顧老人,并全包了老人的一切醫療費用。張三坤非常感謝丈夫的支持。
張三坤有一對兒女。如今,女兒繼承了母志,在仁化縣人民醫院當護士。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群眾的夸獎!”25年來,張三坤先后10多次獲縣、鎮“先進黨務工作者”、“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她說:“榮譽固然可喜,不過最讓我開心的還是鄉親們的支持和肯定。我也將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為家鄉的建設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