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年俗文化城鄉喜過除夕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奔赴全市各地感受傳統年味
核心提示
又是一年除夕到。昨日的泉州大地,一片喜氣洋洋。本報記者兵分多路,深入基層,走山村,逛漁鎮……雖然各地過節方式有所不同,但無不是在傳承古老的年俗文化,表達對合家團圓的喜悅,對辭舊迎新的祝福。
蒸白米果迎新年
地點:安溪縣西坪鎮柏葉村
蒸白粿是許多農村的習俗
昨日,在安溪西坪鎮不少農民家的廚房里,大家都在忙著蒸白粿,還不到中午時間,一鍋鍋白粿就熱氣騰騰地出爐了。
當天一大早,西坪鎮柏葉村的林阿姨,將浸泡過的上等糯米,用石磨碾成米漿。隨后,她將米漿緩緩倒入蒸籠,經過細火慢蒸,一個小時之后,香噴噴的白粿出爐了。林阿姨說,每逢過年,家里都要蒸白粿,過年全家人回家團圓,大家都愛吃。
剛出爐的白粿又香又軟,將它切成一塊一塊后,配著鹵肉或者剛炒好的菜一起吃,既有米香味,又有肉香味,十分誘人。如果白粿沒有及時吃完,變涼變硬,就將它切成片狀,放入鍋中和菜、肉一起炒,同樣是一道美味佳肴。 □記者石偉琴 黃少敏 文/圖
山村集市年貨多
地點:安溪縣大坪鄉
昨日,安溪縣大坪鄉的集市熱鬧非凡。除了常見的雞肉鴨肉,還有不少魚、蝦等海鮮,店鋪伙計麻利地殺魚,可供選擇的菜品也非常多。
在幾年前,對于這個地處深山的鄉村來,海鮮像是“外來品”,只能靠商販到廈門、泉州進貨到大坪鄉,村民才能買得到。“鮑魚這兩年才有。”村民張阿姨在家門口一邊洗鮑魚,一邊告訴記者,以往過年,在農村最常見的就是雞肉鴨肉和豬肉,而現在像鮑魚這種以前在城市里才有的海鮮,如今在鄉里也能買到了。
“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可以吃到好多好吃的。”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婉雯說,兒時能在小店鋪里買到朱古力已經很滿足了,現在鄉里有了超市,同樣可以買到各種名牌巧克力,還有豬油粕等,好吃的東西多起來了,“以前集市沒有火鍋料,現在也能買到了。” □記者屈人文 張君琳
寫《心經》祈好運
地點:惠安縣城
昨日,在惠安縣城一個安靜的書法工作室,青年書法家王曉軍用整整兩個小時書寫小楷《心經》,為家人和親友們新年祈福。
王曉軍是一位80后書法新秀,是中國書協會員,近幾年漸漸在書壇嶄露頭角。當天上午,他照常來到自己的工作室,拿起狼毫小楷靜靜書寫,書寫的內容正是最受大眾喜愛的寫經經文——《心經》。
“每年除夕抄寫《心經》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性格稍微靦腆的王曉軍告訴記者,大約幾年前的一次除夕日,他萌發在當天抄寫《心經》的想法,并立即付諸行動,就這樣一直堅持了好幾年。“《心經》的內容經典,字數又僅有兩百多字,非常簡短,適合創作。”
面對《心經》,王曉軍選擇用小楷字體書寫,整幅作品看起來尺寸不大,十分寧靜、祥和。雖然字數不多,王曉軍還是用了整整兩個小時,一筆一畫慢慢地書寫,“用小楷創作這幅作品時,內心很平靜,希望能為家人和親朋好友們祈福,期盼大家馬年吉祥!” □記者張文璟
物業業主共慶新春
地點:中心市區
為迎接新年的到來,各小區門口和顯要位置都掛滿了紅燈籠和紅色祝福橫幅,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讓業主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物業恭祝各位新年快樂,合家幸福!”記者走訪市區多個小區發現,許多小區都張掛了紅色橫幅和紅燈籠,融洽物業與業主的同時,很好地烘托了節日氣氛。在市區寶洲街鑫億大廈小區入口處,一對偌大的燈籠分外紅火。市區陽光巴黎、新華花苑、豐澤新村、豐盛假日城堡等小區,物業也掛了氣球、拱門,懸掛紅橫幅、紅燈籠,張貼中國結、“福”聯、新春彩圖等,與業主共慶春節。一些小區物業除了將小區裝飾一新,還費一番心思,安裝電燈式燈籠,夜晚時分將小區的所有燈籠點亮,有的還在LED顯示屏上打上祝福語。
“為讓居民感受到濃濃的節日喜慶氣氛,我們在小區掛上紅燈籠和彩旗等喜慶飾品,把小區裝扮一新,大伙兒看著心里都高興。物業與業主之間,并非對立關系。”一小區物業負責人張先生說,這也是與業主溝通感情的一種方式。 □記者廖培煌 莊黎虹 陳小陽
家家戶戶蒸米粿年年有余生活好
地點:德化縣湯頭鄉湯頭村
舂米
按照德化縣農村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過年都要蒸米粿迎新春。因為米粿象征著金條、銀條,寓意年年有余,豐衣足食。一粒粒飽滿的冬米經過了浸泡、蒸煮、碾碎之后,又再次蒸煮,用石臼舂米……圓圓的米粿看似簡單,制作的工序卻很復雜。近日,記者來到德化縣湯頭鄉湯頭村,隨當地村民一起做米粿,感受濃濃的過年氛圍。
先煮后磨蒸熟米團
從德化縣城行駛出發,走了近一個多小時的盤山公路,記者來到了湯頭鄉湯頭村村民郭達群的家。此時臨正午,木制老屋里已聚集了好些回家過年的人。60多歲的郭達群在灶里添好柴火,燒開一鍋水,再把泡好的10斤冬米倒入,不時攪拌。在柴火的烈焰下,大概7分鐘冬米便煮好。他撈起米,瀝干,放入木桶中,移步至院子里。
院子里有一個石臼,像一個巨大的碗,里面放著一根大木槌。他把米全部倒入,再用木槌一邊掄,一邊磨。“要磨到米出現黏性,不再一粒一粒。”一旁,他的妻子端了一盆水,雙手浸濕,在郭達群掄的間隙里為米團翻面,偶爾抹一下木槌底部,不讓其沾上米粒。15分鐘后,他把磨好的米團掰成一個個小團,放入木桶里。
此時,廚房的灶火已燒得很旺。他把木桶放在裝水的鍋里,蓋上蓋子,開始蒸米團。“第一次煮相當于把米煮軟,這一次要蒸熟,讓米更富彈性。”他不時地添幾根柴火,一個多小時后,米團蒸熟。
搓圓
默契配合輪流掄捶
蒸熟后的米團再次被放入石臼中,濃濃米香溢滿小院。“現在開始舂米。”說罷,郭達群挽起袖子,掄起大木槌過肩,砸向熱騰騰的米團。“和剛才不同,舂米需要力道,因此這個環節更加耗費體力。”掄了十多下后,他把木槌交給侄子郭慧杰。
今年25歲的郭慧杰在市區上班,一回家便被叫來舂米做米粿,才掄沒幾下,額頭已冒出了滴滴汗珠。“這不僅是個力氣活,也是個技術活。木槌高高舉起,瞄準石臼里的米團打下去,一旦打偏打在石頭上,震得手麻。”他再把“接力棒”交給堂兄。
家人輪番上陣,米團越來越富黏性。為避免米團沾到石臼上,郭達群的妻子繼續擔任“助手”。只見木槌掄起時,她迅速給米團翻面;木槌砸下時,她把手浸濕。郭慧杰說,這般默契來源于幾十年來的配合。
30分鐘后,米團舂好。掰出團團小米團后,幾個人圍在餐桌上,用刻著“壽”或“囍”字樣的模具按壓出一塊塊米粿。到此,米粿便做好了。“每次舂米都是過年前的聚會,非常熱鬧。”郭慧杰說。
成型
嚼勁十足春節必備
剛剛做好的米粿還有些柔軟,可過了沒多久,就變硬了。“米粿做好之后最好放在冰箱里。如果沒有冰箱,就要泡在清水里,每天換一次水才能保證新鮮。”郭達群提醒,米粿變硬后,烹飪時要提前將米粿泡在溫水里,讓它變得柔軟。“不然很硬沒有辦法切開。”不少人做米粿都將其切成條狀,或炒或煮湯,味道美極了。
“如果做炒米粿,可以加入白菜、蝦米、瘦肉、蔥蒜等配料。”郭達群說,炒米粿成為德化人的主食,而和白菜一起炒則是最熱門的烹飪方式。“也可以將米粿做成湯,加點米粉進去味道更好。”夾一口炒米粿,雖然軟軟的,卻是嚼勁十足。原本就有的白米香,加上白菜、瘦肉、蔥蒜的香味和蝦米的鮮味,令人忍不住多吃幾口。
據了解,一般每戶人家都要儲藏很多米粿,年夜飯和走親訪友時都需要。米粿也是德化春節期間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正月初九“天公”生、正月十五“元宵節”等,農家都要舂白粿。二月初二“竹鞭粿”,標志新一年春耕時節到來,農民吃過“竹鞭粿”,就要下地干活了。
????□記者洪俊彥 陳靈 石偉琴 文/圖
漁鎮除夕樂圍爐
地點:惠安縣崇武鎮
除夕夜,我回老家過年。我的家鄉惠安縣崇武鎮是個海岬半島,具有獨特的民俗風情,吃年夜飯也別有特色。到家時天色已晚,走在家鄉的石板路上,遠遠望去,著名的“臺灣街”三層的別墅群燈火輝煌。近幾年,一部分先富起來的漁民在這里建起了別墅和樓房。
我的一位北方朋友沒有回家,就跟我們一道去崇武。一到家里,好客的大哥對我的朋友說:“大過年的,也不用多準備菜,多一雙筷子就成了,能和新朋友一起圍爐是一種緣分。”
大哥泡了一壺茶說:“按我們崇武人的習慣,要先敬客人茶,后敬客人酒。”大哥給我的朋友遞上一小杯,朋友呷了一小口,說:“真是好茶。”
在崇武過年,年夜飯有幾道菜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崇武著名的風味小吃魚卷。還有一道叫“薯粉糊”,是將炒熟或油炸的花生去膜,把芹菜、香菇、筍干、蔥等切成碎片,再加魷魚干、肉絲等炒熟,最后用淀粉勾芡。年,是喜慶,是團圓,而這道菜黏糊糊的,正好表示團圓,也表示聚財。再有一道菜便是魚了,表示“年年有余”。大哥說,這些年崇武人富裕了,山珍海味吃多了,但沒有這幾道傳統菜,就不叫過年了。
吃完飯,母親在廳堂里擺上年糕、橘子、米飯,年糕上插上用五色紙做成的“春花”,米飯上則放上幾顆紅棗,接著又點上紅紅的蠟燭。母親又在每個房間都擺上年糕、橘子、米飯,點上紅蠟燭。母親一再吩咐,這是一年的好彩頭,守夜時要一直點著,直到點完,中途不能讓它熄了。
最后便是家鄉過年時最重要的儀式——跨火盆了。母親在大門外放上干草,點上火,放起鞭炮。大家要按輩分大小一一從火盆上由門外向門內跨進去。母親說,這是游子回家了。
“啪!啪啪!”家家戶戶的鞭炮響起來了。紅紅的火盆也燃起來了,燃起了漁鎮又一年美好的希冀…… □記者林軒鶴
留守老人家燈亮起來了
地點:南安溪東
老人家燈泡壞了,邊防民警及時修好。
昨日一大早,南安溪東邊防派出所官兵帶著春聯、電腦和書本來到轄區困難群眾家里。孩子在外打工沒有回家過年,電腦打開后,一家人在視頻中笑呵呵地“團圓”了;老人家燈泡壞了,邊防民警二話不說動手修好,夜幕一降臨,迎來的是亮堂堂的溫暖;火紅的春聯張貼上了,寄托的是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祈盼與祝愿。
□黃詩前 許鈸鈸 文/圖
鄉村“味道”入畫來
地點:惠安黃塘鎮亭林村
惠安黃塘鎮亭林村在保留村莊自然生態、質樸風貌的基礎上,依托土地流轉,逐步發展休閑農業生態。短短幾年時間,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散發出“鄉村味道”,游客如織。昨日,許多返鄉的村民,紛紛對村莊的新貌豎起大拇指。
亭林村的環村公路將整個村子串起來,在公路的一側,上百米長的圍墻里嵌上玻璃罩,里面掛上喜慶的畫報。南惠高速橋下的12根支撐柱,畫上24節氣的油畫,色彩斑斕。在惠安城西大道旁,亭林村的農業生態園已經成片實施,大門廣場六七百平方米,材質以花旗松和咸海草為主,按照閩南古建筑風格建成。生態園負責人林志群介紹,生態園按照自然生態、鄉村文化、田園風光為原則發展,集珍稀果園、花園、旅游觀光、親子游、休閑度假為一體,“不會做太多的修飾,盡量保持農村的原汁原味的風貌。”因此,大門前的土地將保留下來,仍舊作水稻田。而生態園從泉州各地收羅了四五部水車和踩水車汲水澆灌稻田。“這樣的景象很少出現了。”同行的陳先生感慨。
亭林村共有2000多人,人均耕地少,這些土地有的背靠丘陵,有的依城西大道。亭林村將土地流轉起來,承包給農業經營者,不改變土地用途,仍舊“以地養農”。村民老林說,他家的3畝地流轉后,統一交由村委會,承包出去,每年可獲得一筆可觀的收益。據了解,該村先期上千畝土地已經流轉盤活。生態園規劃里,有眾多主題花園,草莓園和玫瑰園是已經投用的,向日葵園、油菜花園在陸續建設。在這些花果園中間還有亭子、依田埂而建的木棧道,以及蜿蜒曲折的水渠。“阡陌交通,有鄉村泥土氣息。”村民王先生幾年沒回家,看到這些禁不住大加贊賞。
????□記者邱志堅 廖培煌
![]() |
![]() |
責任編輯:陳穎 |
- 2014-01-29法律要為年俗留下空間
- 2014-01-28新羅吃甜食武平燒頭香 盤點龍巖各地獨特年俗
- 2014-01-23中國將首次發布國家級煙花爆竹燃放氣象指數預報
- 2013-12-10傳張國立任春晚主持人基本定局 將打快板說年俗
- 2013-02-25“數字化年俗”少了點什么
- 2013-02-20廣東佛山三水區南山鎮越南歸僑年俗“越”味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