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無錫人流量最大、最核心的商業圈“三陽廣場”一處LED大屏幕上赫然出現了一組“老賴”名單和照片,引得不少市民駐足圍觀。這是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目前首批被“挑中”亮相的老賴有88名。名單曬了不到一周,就在昨天,已經有一名老賴主動找到債權人,提出馬上還款,請求消除自己的“大頭照“。(12月28日《揚子晚報》)
一般來說,老賴們既然選擇“一賴到底”,顯然是做好了從心理到行動上的準備,讓法院執行無處下手,在財產已經轉移的情況下,法院往往面臨著執行難的尷尬。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手段走不通,只好重拾道德的武器,通過“鬧市大屏幕播老賴名單”,讓其感到面上無光而自動就范。雖然從效果上,已經有人主動還款消除影響,但從總體上講,這樣做折射的恰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蒼白,以及司法執行面臨的法律短板。
從現有的情況下看,法院為執行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規定老賴不準高消費,限制其乘坐飛機或者出國等等,但從效果上都并不明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沒有整個社會誠信體系作為支撐手段,無法促進個人將信用視為生命。現實中,很多老賴們惡意欠款之后,其生活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舞照跳,馬照跑,生活依舊滋潤無比。反觀國外,若是一個人失去了誠信,其可能面臨寸步難行的地步,比如在美國,如果一個人有過不良納稅記錄,那么這一記錄將永遠伴隨著他,當他去求職、去買保險、去開公司、去買汽車,幾乎無論他做什么,無論他到哪個州,這一污點都無法抹去,他將因此而四處碰壁。
反觀國內,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全國性的個人信用系統,既便是試點地區,其實施的范圍也相當有限。一個人如果有了污點卻無法受到影響,那么其就可能靠失信牟利。事實上也是如此,道德下滑、誠信缺失并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表現,而是以普遍性和社會性的存在。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要為不誠信行為付出5855億元的代價。當道德無法實現自我約束和矯正時,如果法律再無法發揮兜底作用,那么再熱鬧的“屏幕播老賴名單”也僅是形式上的喧囂。
假若老賴們不顧及面子而不為所動,那么這樣的播放有什么意義?對于法院來說,其必須回答一個問題是,假若在一個普遍失信的社會里,在一個失信并沒有什么風險和后果的環境,靠道德羞恥和公開示眾,能產生什么實質性的效果?更何況個人的隱私本身也有一定的法律邊界,執行法律的法院,需要靠“公開示眾”的辦法去達到目的,這豈不是一種有力的諷刺?
如此恰恰證明法律執行上的蒼白,也是社會誠信不彰的根本原因。對于司法部門來說,其依靠的不應是道德羞辱式的手段,而是需要發揮法律的剛性。只有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以及司法本身的范疇,進行全國性和系統性的信用系統建設,并輔以相應的制約機制,讓失信者在求職、創業、保險、出行等各個方面都受到限制,其才會對信用抱以高度的敬畏,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才會有處落地。(堂吉偉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系統”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
- 2013-12-30道德之樹 不應掩蓋事實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