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系謠言”的辟謠新聞扎堆出現,“江蘇常熟17人中暑死亡系謠言”“在英犯罪中國學生之父為沈陽軍區(qū)副司令員系謠言”“樂嘉在美國生子系謠言”,上周還有“廣州偽娘coser遭黑人強奸系謠言”。
一些看似十分可信的消息發(fā)布后,不久后卻被證明是假消息,對此有人嘆息“幸好是假的”,也有人卻抱著逆反心態(tài)“越辟謠,越掩飾”。但是都說明一點,造謠事件影響了正常的網絡秩序。在這些造謠事件發(fā)生的背后,是網絡時代言論的瞬時失控,更是一些社會成員的道德淪喪。無論如何,這都給我們的道德建設帶來了新的警示。
網絡時代讓訊息的傳遞上升到“讀秒”階段。微博、微信、聊天工具、郵箱,有太多的方式可以讓信息在短時間內傳播,讓更多的人接受。無論是發(fā)布一則消息,還是傳播一條消息,這其中就涉及到真?zhèn)螁栴}。真假難辨的網絡時代,不經意間,一些人違背道德的行為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當年的3月16日起,中國不少地區(qū)掀起搶購海鹽狂潮,個別城市甚至出現缺貨現象。這個事件的起源也是網絡謠言?;仡^反思,這樣的消息真是荒誕不經,可是它卻十足帶來了混亂。如此明顯的假消息都會讓那么多的人更風盲從,當更多更具有迷惑性的消息擺在眼前,我們的心理防衛(wèi)做做到怎樣的程度呢?
我們該如何捍衛(wèi)道德,如何跟這些謠言對抗呢?在這里筆者以為要分對象判斷。
對于造謠者,要嚴懲不貸。一個信息的發(fā)出,在個人看來可能是無所謂的事情,但是它帶來的混亂可能是無窮的,網民可能會將波動的情緒帶到現實中來,甚而造成群體性事件。去年,多城市砸日本車就是一個明證。市場經濟時代,謠言可能還會引起市場的慌亂。
對于普通民眾,我們要采取教育引導的態(tài)度。因為他們既是謠言的傳播者,也是謠受害者。有關部門應該把道德建設從現實引進到網絡世界中來,做到虛擬空間道德建設的真實化。告誡人們不要隨意轉載來源不明的消息,更不要隨意發(fā)布自己對于某一信息的臆斷,或者無端的猜測。
政府有關部門對于網絡道德建設應該常抓不懈,網絡時代謠言產生迅速、豪無征兆,如果不具備快速反應的能力,無法給網絡道德新秩序的建立以強有力的保障。(特約評論員 張明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7-09蕉城區(qū)舉行“道德講堂”現場觀摩會
- 2013-07-08道德建設要在"常長"上下功夫 是快樂式參與慈善
- 2013-07-08道德問題能不能用法律解決 重建信任從哪里做起
- 2013-07-08強制游客“消費” 別讓道德走遠了
- 2013-07-08思想道德建設要在“常長”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