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朗科社區是恒溫恒濕的高檔社區,但居民們卻經常看到一個穿著破舊、撿拾破爛的老阿婆吳妹華。不過,在迎來送往間,社區居民們對她都相當尊重和熱情。而就在幾年前,這里的居民還都對她指指點點,甚至經常投訴她。原來,這位阿婆撿破爛、種菜賣,都是為了攢錢幫助別人。(7月7日《揚子晚報》)
春秋時期管仲的“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好,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罷,都生動地說明了生存狀態與個體言行之間的相關性。然而,不論是“破爛王”多次拾金不昧、將拾到的數萬元現金上交,還是 “富阿婆撿破爛”,都以鮮明的行為反差超越了公眾的角色期待,也引發了人們對利他行為和民間慈善的新思考。
客觀上說,吳阿婆只是經濟上相對寬裕,并不是一擲千金的有錢人。然而,在精神世界里,吳阿婆則是當之無愧的“富婆婆”。這位“老有所為”的老人,并沒有屈從于財富分層上的身份差異,而是從基于生活本身最樸素也最強烈的愿望出發,通過聚沙成塔的“微慈善”,切實地做到了裨益他人。
出身農家的吳阿婆,跟隨事業有成的子女,住進了高檔社區。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文化墮距”在老人身上留下了厚重的投影;在現代的城市文明面前,吳阿婆傳統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顯得是那樣的格格不入:穿得又破又舊尚且不論,撿破爛、種菜賣的吳阿婆儼然一個“清潔大媽”,街坊鄰里都稱呼她為“怪阿婆”。
子女、丈夫起初的不理解,社區居民的指指點點甚至投訴,都沒有改變吳阿婆“將慈善進行到底”的信心和勇氣。“富阿婆撿破爛”體現了一種對他人命運感同身受的同情之心,是一種快樂式參與的慈善理念。通過勞動實現人生價值,在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收獲信任和尊重,從中享受生活的樂趣,正是吳阿婆堅持不懈的緣由。
在社會學的視野中,公共秩序大體可以分為法律秩序、市場秩序、社區秩序三種類型。不同的公共秩序,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和利益考量。通過公共事務將社區居民打造成為一個利益相關、關系相互、情感相系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實現社區秩序的良性運行,顯然離不開公眾的社會參與,離不開彼此之間的互助與自助。
在公共生活領域,每一個利他的舉手之勞,都可能點亮并溫暖別人的世界。對于那些亟需幫助的弱勢群體來說,及時、有效的民間慈善和社會支持,猶如一股“及時雨”,既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養料”,又滋潤了漸趨干涸的心田,給人們更多前行的動力與希望。(楊朝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7-08暑期安全盲點大掃描 注意八大事項度過快樂假期
- 2013-06-21劉日雯:忘我投入志愿服務收獲快樂
- 2013-06-19福州女孩演講:在美當義工 享受難以言表的快樂
- 2013-06-13老邵的口技詮釋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