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對時下正熱的抗戰影視劇吐槽的微博引起了廣泛關注:“看到那些抗戰題材的電視劇:靚女那個多啊!日本兵那個蠢啊!八路戰士身材那個壯啊!國民黨軍服那個帥啊!我方的機槍猛啊!拿雙槍的那個多啊!子彈打不完啊!東亞病夫更像是日本啊!……導演那個二啊!”
抗戰影視劇拍成這樣子,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娛樂片了。“按這樣的情形,究竟是誰強誰弱、誰侵略誰呀?”“這是戰爭還是電子游戲?”“這些編劇都姓胡,導演都姓瞎吧,胡編瞎導!”從微博后面的跟評可以知道,類似的影視劇已經犯了眾怒。
對胡編濫制的“抗戰娛樂劇”,不是斥責一句“導演真二”便可以了事的。依我看,將曾經的抗戰過程進行娛樂化傳播,至少有三種較大的負面影響值得警惕:
一是褻瀆了抗戰英烈。國力等諸多因素所致,八年抗戰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當時一線作戰的軍人們,瘦弱、疲憊、蓬頭垢面和槍支彈藥短缺應是常態。為不負數百萬先烈的犧牲,今人顯然應盡力還原其真實,令后人體味當時情形,以悟得自強之必要、和平之可貴。然而,按照當下某些影視的描述,戰爭卻似乎是一件非常好玩兒的事情,當時的日本兵簡直就是演小品來了。于是,那些巨大的犧牲被輕佻化了。特別是這些影視劇中的女兵,個個粘著假睫毛,涂著口紅,衣著鮮亮,許多還以撒嬌拋媚、談情說愛為主……先烈們若地下有知,定當怒不可遏。
二是有可能誤導國人。當戰爭一直被描繪成浪漫的場景,有人可能就會產生誤解。現在,涉及和周邊國家的緊張關系,動輒便有人做出激烈反應,看其意思,必欲將中國導向戰爭而后快。作為有尊嚴的大國,若遇欺凌,若有必要,當然不應避戰,但同時必須要看到戰爭的殘酷性,盡力用戰爭以外的手段解決問題才是上策。我在想,那些不必要的激烈反應和戰爭沖動,是不是和腦殘的“抗戰娛樂片”太多有一定關系?
三是有損中國的文化形象。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陸續被侵略者欺凌,而對日本侵略者的抗戰創傷最劇,對當世的影響也最大。可以說,日本雖然最終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勝利,但日本的徹底失敗并非全然是我們所致。對那段恥辱的歷史,我們應該正視,以“知恥近乎勇”的態度予以銘記。“抗戰娛樂片”的編導們卻不然,他們在以意淫的方式,炫耀我方神勇,取笑對手無能,這種阿Q式的精神自我滿足,久之便會讓人們忘掉恥辱。而一個好了傷疤很快便忘疼的國家,是會遭人恥笑的,有可能會影響中國人文化形象的確立。
所以,奉勸拿抗戰題材娛樂者,還是悠著點吧! (記者 江躍中 通訊員 湯崢鳴)
![]() |
![]() |
責任編輯:阮麗云 |
- 2012-09-18南靖和溪退休老人游國才:牛頭山上保護抗戰遺跡
- 2012-08-27廈門雙十中學70年前畢業紀念冊:洋溢濃濃抗戰味
- 2011-12-31劊子手的下場:抗戰中被中國軍民擊斃的日軍將領
- 2011-12-31抗戰中為何選四川作根據地:天然是最好的根據地
- 2011-12-30抗戰期間 成都發生“賞瘟神”奇案
- 2011-12-30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為何放棄收復香港
- 2011-10-18我抗戰史上第一支工人鐵路游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