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章”上刻著畸形教育思維
“孩子表現不好,就在他臉上蓋個藍墨水的印章,這跟古代給犯人臉上刺字有什么區別?”25日,有家長向記者投訴稱,龍華新區民治街道上芬小學有老師在表現不好的學生臉上蓋章以示批評。(9月26日《南方都市報》)
走了“綠領巾”,又來了“藍印章”,此種類似古代給犯人臉上刺字的懲罰性教育方式緣何屢禁不止?盡管校方和當事老師已為其不當行為表示了道歉與反省,但其所折射的畸形教育思維,卻值得關注與反思。
應該說,上芬小學在班級和學生中推行“海燕爭星”主題教育活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借“爭優創先”評比為名,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甚至以紅藍兩種顏色的圖章加以區別的做法,卻有“貼標簽”式教育軟暴力之嫌。“藍印章”風波的背后,其實蘊含著老師如何對待“差生”和學校該不該拋棄“貼標簽”式教育的重大課題。
在時下的學校教育,老師們似乎有一個共同的抱怨,那就是深感“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于是,對“差生”的歧視性印象和熱衷于使用懲罰性的“批評”手段,就成為困擾學校教育的兩個認知誤區。事實上,對何謂“差生”的概念本身就存在爭議。就心智不全、尚待發育的未成年孩子而言,諸如上課不注意聽講、好動貪玩、交頭接耳等看似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其實也是孩子們難抑的童年天性。這叫不叫“差生”?由于個性天賦的差異,一些孩子不愛學習,害怕作業,學習成績差,這算不算“差生”?“沒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異的學生”的認知,符合先哲“有教無類”的教育古訓,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2-03-19假拉菲背后的灰色產業和畸形文化
- 2012-01-31謹防畸形政績觀催生全年“過節”
- 2010-10-29馬化騰們的房補折射畸形的“勵志模式”
- 2010-10-18兒子血管畸形 母親為湊20萬元手術費繡十字繡
- 2010-09-13讓愛走動 先天性四肢畸形患者打上籃球
- 2010-07-15"瘋狂球迷"的畸形表演 大學生"門"不斷,誰來管管
- 2010-06-20畸形行政導致拆遷公司成為監管“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