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應該怎么“講”?道者,導也;德者,得也。如果講者所倡導的價值,不能讓聽眾有“得”于心,愿意跟隨,那么這種價值弘揚也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成為所謂的“口耳之學”。荀子說小人的學習“入乎耳,出乎口”,而君子之學要“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因此,中國古人把講學稱為“講習”,不但要講之于口,還要習之于行,“講”而無“習”,等同擺龍門陣。“講習”的說法最早來源于孔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的意思是鳥兒不停地扇動翅膀,意思是通過反復的學習,讓道德認知成為行為的習慣。因此,道德講堂的活動內容是“講”,目標卻不能停留在“講”上。
道德講堂應該引導社會建設道德討論的“場”,只有認識到身邊的一言一事的道德價值,我們才可能慎言慎行,自愛尊人。道德講堂的活動是一種倡導,不是強制,因此不可能通過什么手段強制聽眾跟著操習。王陽明曾提出講習的關鍵不是反復,而是要入心。“習”不能停留在表面行為,而是要“習此心”,道德講習只有回歸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才可能成為自然的習慣,一言一行無無不“發而中節”。道德講堂可以帶動講習之風,從身邊小事出發,讓道德成為全社會的討論話題,重塑道德的社會語境。只要建起道德價值的“場”,人們薰習其間,潤物無聲,沁入心底,道德自然會不講而講。
道德講堂應該聯合輿論媒體,推動立體化的道德講習運動。在這個時代,對型塑公眾認知起到最直接作用的無疑是媒體,然而,部分媒體不但起不到價值引導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們將人的獵奇心無限放大,成為竊私偷窺的鼓吹者,長惡導奸的推動者。部分媒體對正面報道程式化,草草應付,而對犯罪細節極盡詳細,幾乎要寫成犯罪反偵察教程。一遇到“艷照門”之類撩撥社會心理的話題,個別媒體更是如同看到腐尸的禿鷹,一邊假惺惺地批判,一邊沒完沒了地深挖追逐。鑒于現代媒體對社會的影響,沒有媒體廣泛參與的社會道德講習運動,將很難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9-28緣何產生“道德講堂”這朵奇葩
- 2012-09-28莆仙小戲演活道德模范
- 2012-09-28薌城區積極開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 2012-09-27思明啟動"放心餐飲"道德講堂 把好食品安全關
- 2012-09-27"道德講堂"故事上銀幕 "鑰匙阿姨"呵護"中國好人"正能量
- 2012-09-26思明啟動"放心餐飲"道德講堂 把好食品安全關
- 2012-09-25榕倉山小學道德講堂再次開講:用樸實話語感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