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父子林國梭和林繼排的誠信故事成為當地的佳話。49年前,父親帶著患急病的兒子去醫院,病治好了,因家里困難被迫欠下18元錢;49年后,兒子攢下3萬元,父子倆親手把這筆欠款“連本帶利”地還到醫院。而醫院又將這筆錢捐給了慈善機構,作為“護腎凈血”項目資金,幫助身患尿毒癥的病人。
49年前的18元欠賬,醫院都忘記了,可這對父子卻銘記在心。在近半個世紀后,他們以恪守契約的方式——欠18元還3萬,堅守著心靈的美好。欠債還錢,幾十年不忘,一下子擊中了我們內心的柔軟處。
譜寫“欠18元還3萬”的誠信篇章,無疑靠自覺。49年醫院已發生萬千變遷,那18元的賬早不知蹤影,假如這對父子不還錢也不會被索要;甚至當這對父子打電話給醫院說還錢的時候,還一度被認為是騙子,直到他們一再鄭重其事地申述緣由,醫院方覺不是玩笑。
欠下的是18元,卻因貧困還不起,這也在老人心里埋下記憶種子。老人或許不懂銀行利息,但內心有“利息”,在物價比照下,他毅然決定還3萬。可還3萬,對于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來說,并非易事,林家父子卻合力還完這筆“債”。對此,醫院院長說醫院上下備受感動。是的,這對父子不僅感動了醫院的人,還打動了更多的人。醫院也沒有將錢裝入腰包,而是轉給了當地慈善總會,續寫了感動。
毋庸諱言,時下社會的信用高度,并不盡如人意。有學者說,因信用缺失經濟秩序混亂造成的無效成本,已占到我國GDP的10%到20%,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000億。而征信體系的完善,也成了民眾的共同呼聲。
當“蒙騙失信”以花哨營銷的方式出現,當某些人把重諾寡信作為立身的伎倆,溫州這對父子的誠信故事對他們無異于一記耳光,雖說這記耳光,未必能改變社會誠信度的現實走向,但它卻是一束美好的光束,足以照亮許多人的精神世界。
禮失求諸野,誠信當然也在其中。溫州這對父子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是普普通通的民眾;但正是這樣來自社會底層普通民眾的誠信故事,為全社會提供了一個誠信樣本。醫院沒有將這三萬塊錢據為己有,而是轉手捐給了社會慈善機構,正是對善舉薪火的傳承。作為常人,我們在感動之余,又能否續寫這樣的故事,讓誠信之花開遍呢?(王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9-24龍海市舉辦“關愛信用 誠信興商”知識競賽活動
- 2012-09-24云霄縣藥監局四結合扎實開展醫藥領域誠信興商
- 2012-09-14林照粵:誠信經營 確保企業的生命線
- 2012-09-12“誠信”要“率先” 知名品牌篡改日期屢禁不絕
- 2012-09-05陳定魁:嚴把產品質量關 守法誠信
- 2012-09-04泉州老師16年苦尋美國友人安尼生 只為誠信二字
- 2012-08-29全國首批商務誠信建設試點城市已出爐 福州在列